“20条措施”公布,防控真的是宽松了吗?
不,它对深圳的要求更高了。
01
防疫政策变了?
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三年,相关话题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舆论场中心。
这段时间,纷至沓来的各种小道消息,各种传闻,让人目不暇接……
直到11月11日下午,高层发布疫情防控“二十条”,让人精神一振。
谁也没想到,这次“双十一”活动,优惠力度最大的不是淘宝天猫、不是京东商城,更不是拼多多,而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明确了不再判定次密接,密接人员才是5+3的模式,不再按照行政区随意实施全员静默,风险等级调整为高、低2个级别,不得随意停课停产等.......
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后,朋友圈一片沸腾,解封了,放鞭炮。
不少地方立即响应,纷纷优化本地防疫措施,也在积极纠正“层层加码”和“一刀切”的顽疾。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深圳自然更不会落后,一些优化措施已经开始实施。
一直以来的防疫优等生这回也以自身的实际和长期积累的防疫经验,展开了自己的行动。
02
放松防控了吗?
这时候不少人开始有所担心,说放松管控就放松了?说减少全员核酸就不做了?
这不就是要躺平吗?
其实,深圳从未躺平,它是在原本防疫的手段上,根据最新发布的二十条做出细致的改变。
比如:优化圈层管理,将原本的高中低风险区进行更为精准的“五个圈层”管理。
优化公共场所和卡口管理,凭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进入公共场所和卡口;凭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乘坐飞机、火车、轮船、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方式离深。
优化核酸检测频次,改“一日一检”为“两日一检”或“三日一检”。
取消小区白名单制度,允许快递小哥、水电气服务保障人员凭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进入小区服务。
无疫营业场所如电影院、理发店、室内运动场等恢复正常营业。
露天场所可不戴口罩,特别是在公园或马路上跑步锻练人员。
可以说深圳当前的疫情防控,符合三个坚定不移,以及国务院疫情优化20条规定。
连病毒专家都公开表示赞赏,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改变,尽量减少全员核酸的频率,能少测就少测,这是对以往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进一步深化。
这背后,彰显的不仅仅是经济智慧,更是治理智慧,政治智慧。
你从最近深圳新增数字也能看出来,目前疫情平稳,11月16日0-24时,深圳新增6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1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病例还都是在集中隔离观察人员、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和闭环管理的重点人员中发现,没有社会面的新增。
防住了外部环境溢出的风险,管住了本土疫情爆发的可能,同时又照顾到了民生,稳住了经济大盘。
事实证明深圳先行的防疫手段,有效且高效
——用它的快捷高效和细腻柔情稳稳控制住了疫情传播,也让每个市民再次真切地感受着深圳浓浓的人情味。
你可以永远相信深圳速度,也可以永远感受深圳温度。
03
深圳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
一例阳性,全城核酸,把整个行政区域人群当作疫区进行筛查,即使有一点效果,但与所动员的社会资源相比,也是得不偿失。
精准筛查,科学封控,既不劳民也不伤财,何乐而不为?
但是如果不管“防”只管“治”,势必带来规模性反弹,不仅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会付诸东流,而且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遭受巨大冲击。
最终付出的代价会更高,损失会更大。更为关键的是,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二十条之后看似深圳放松了,其实对深圳的要求更高了。
毫无疑问,接下来的深圳会走一条在外界看来“最艰难”的路。
我们从二十条的具体措施可以看出,国家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保证生活和生产秩序!最大程度的实现精准防疫!这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好体现。
这些措施,却对防疫工作的快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知道,病毒的传播远远大于我们防疫工作的速度,更何况病毒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增加传染路径。
所以,必须第一时间发现病毒!第一时间判断密接!第一时间做好等级划分!
但这对深圳来说无异于高空走钢丝,因为深圳的防疫难度是大城市中最难之一。
首先,深圳地处改革开放桥头堡,对外人员往来和商贸交流极其频繁,外防输入的压力巨大。
在年,深圳港全年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同比增长8.4%,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创历史新高,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四。
港口货运是深圳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深圳经济稳步发展的“压舱石”。
面对“外防输入”的压力,深圳丝毫不低于其他大型口岸城市。
其次,深圳的人口密度极高。
当前我国共有21个城市市域人口密度超过人/平方公里,深圳超过了人/平方公里,和东莞、上海位居前三位。
仅看深圳本土地区(不含深汕合作区),人口密度已高达人/平方公里,是第二名东莞的两倍多。
并且深圳本土地区还有一大部分是山体,也就是说,深圳的城区实际人口密度早已经突破每平方公里1万人大关。当前深圳本土可供开发的土地空间已经基本饱和。
而深圳又是一个“移民”城市,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管理难度大,容易导致疫情的传播。
面对“内防反弹”的压力,深圳明显高于任何一个特大城市。
防新冠就像筑堤防水。水一直上涨,不可能退去,其他国家都和洪水共存了,付出了一些人被淹死,一些财产被冲毁的代价。
三年来,深圳始终以“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筑堤防水,守护人民健康,为筑堤付出了很多人、财、物的代价,到这个时候更不能松懈。
“二十条”的发布意味着防疫进入了新的阶段,到了慢慢舒缓洪水压力的阶段,而这个阶段更需要科学、精准的防疫措施。
所幸,深圳在这方面走在前列。
疫情三年,个人认为深圳最傲人的成绩就是:少有的没有发生疫情大规模爆发的千万级人口城市。
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罕见。
而这个成绩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深圳不同的防疫模式!
常态化核酸检测→高风险人群抽检→发现阳性→相关区域快速封→网格化筛查→7天核酸一刀刀剔除→解封。
反应及时的核酸检测、高效精准流调、做好服务保障.....这样的打法证明是有效、可行的。
与此同时,深圳还通过大力宣传,培养民众自我管理素养——“人人做好自己,深圳一定可以”。
“人人做好自己”,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是深圳精神、深圳力量的体现。
平时多一分警惕,防控就多掌握一分主动;个体多一分责任,社会就多一分安全;人人多一分坚持,生活就多一分期许.......
一座城,一条心,政府有能力,基层有执行,企业有配合,民众有意识,或许这就是深圳与众不同的亮点。
虽千万人吾往矣,知其不可而为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深圳一次次敢闯敢拼、一次次自我革新、一次次在十字路口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如今,站在防疫的十字路口,相信深圳也一样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