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深圳市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理事长、深圳市科技传播促进会会长潘占春结缘深圳已7年。从承载着国家飞天梦的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到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传播者,再到为青少年“筑梦”的科普工作者,他由“天”入“地”,广泛播撒航天的种子,静待花开结果。
视频制作:张延谢婷刘兴萍郑夏娜罗健良李佳霖林桐(实习)詹雨萱(实习)
做航天员:时刻等待祖国召唤凭借品学兼优,以及优秀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潘占春年被选入空军成为一名飞行员学员。年,国家开展载人航天重大项目,拥有十多年丰富飞行经验的他被选拔成为预备航天员。年,他和杨利伟、翟志刚等人正式成为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之一。
“飞行员主要学习航空理论,相比之下航天员训练学科、门类比较多,大概有50多门课。”潘占春说。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特殊环境下的各种适应性训练,潘占春做好了飞天准备,时刻等待祖国的召唤。
杨利伟是首批航天员中最先实现飞天梦的。“杨利伟作为首批航天员当中的佼佼者,无论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非常优秀,他脱颖而出,代表着中华民族圆了千年的飞天梦。”回忆战友实现梦想的那一刻,潘占春心中仍然充满激动和自豪。
年,潘占春等5位航天员进行了岗位调整,从中国航天员中心转业,开始更多服务于各机关单位及企业和民众对航天科技的需要。潘占春与深圳结缘,源自军民融合项目——深圳市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太空院)。因为有着丰富的航天员训练经验,他作为专家来深参与筹备该研究院的工作。建院初期为航天科技的转化落地,他提出转业留任深圳工作。同时,参与了年广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