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

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商报_商报特点 > 商报品牌 > 深圳37岁了,可你知道沙井蚝多少岁么

深圳37岁了,可你知道沙井蚝多少岁么

发布时间:2017-10-6 12:05:57   点击数:

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7周年的日子,向我们的城市,向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我们,道一声:生日快乐!

37岁的深圳特区,年轻,风华正茂,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四千年前,作为土著的百越人就在深圳沙井一带栖息繁衍,靠海谋生。公元年,沙井一带便开有盐场……自宋代起,沙井村民争相人工养殖蚝蛎,“沙井蚝”闻名于世。在特区生日这天,回望这片土地的文化与风物,别有意味,且听阮飞宇为您讲述“沙井蚝”的前世今生。

1

沙井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深圳最早的国家级名牌出口产品。

对于蚝,我小时候接触到的都是干货,叫蚝豉。家里焖猪脚或炖骨头汤时,喜欢撒上一把,滋味益显醇香。后来到广州上大学,某天去北京路闲逛,在中山四路与文德路交界处的致美斋,我发现竟有蚝油这么一种调料。放寒假时,买上几瓶带回家,分赠亲友,皆视为稀罕物。

蚝蛎的食法,生熟皆宜。当然,生食的前提是蚝的生活环境必须洁净。传统上,国人认为蚝性寒,不可生食,只宜熟炙,生吃只盛行于欧美。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蚝饮食文化迅速影响到了香港,也渐进影响到了国人。蚝菜品种和炮制方法日益多样,生蚝最终端上了国人的餐桌。品食生蚝的佳期首推冬季,生蚝储能过冬,会产生大量葡萄糖,特别肥美和清甜;次选夏天,处于产卵期的蚝,会制造大量蛋白质,蚝肉特别爽脆;而产卵后的蚝,蚝身会呈透明,变得毫无味道(程建摄)

参加工作后,才知道蚝其实就是牡蛎,这立刻让我想起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蚝居然还能生吃,这是我没想到的。据说,纽约时报畅销书《厨房机密》的作者安东尼·伯尔顿对食物的热爱,源起于其幼年在法国的一艘船上,尝试了他生平的第一个生蚝,那艘船属于一位以采集生蚝为生的渔夫。伯尔顿如此形容生蚝的独特口感:“撬开蚝壳,嘴唇抵住蚝壳边缘,轻轻一吸,舌尖触及蚝肉,柔软多汁,嗖的一下,丰富肥美的蚝肉进入口腔,绵密得宛若一个法国式接吻,有种令人窒息的冲动……”

如此诱人的食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没有尝试的勇气。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某天有朋友请我吃饭。点了一款生蚝,个头出奇地大,处理得很是洁净,肥美乳白的蚝体,水灵灵,亮莹莹的。我被诱惑到了,一边以莫泊桑的小说给自己心理暗示,一边捻起柠檬块,挤出果汁淋于蚝肉上,然后夹起来,紧锁眉头,很忐忑地往口里送。一咬,一种沁凉沁凉的感觉在舌尖萦绕,竟觉鲜嫩爽滑,甘美非凡。

打那以后,我总算接受了刺身一类的吃法。

那天,朋友告诉我,这是沙井蚝,深圳本土最出名的物产。我当时立刻产生一种直觉,深圳应该并不像当时的人们普遍臆想的那般缺乏文化渊源。既有名产,必有诸多的陈情往事潜藏其间,堪为撑起这一方水土的人文底蕴。

2

沙井蚝,顾名思义,出自沙井。

沙井是千年古镇,现有历史风貌较为完整的古村落4个,有龙津石塔、江氏大宗祠等余处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古建筑。沙井素有“蚝乡”美称,“沙井蚝”质优量丰,驰名中外,其生产习俗已被列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开始举办的金蚝节更让蚝乡文化闻名遐迩。沙井同时还是粤剧之乡、足球之乡,沙井粤剧、沙井足球多次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得荣誉(龚碧艳摄)

沙井,现称沙井街道,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珠江口东岸,西濒珠江口,隔茅洲河与东莞市长安镇交界。在年12月拆分为沙井和新桥两个街道前,沙井辖区面积有63平方千米。

沙井属于深圳西部海滨平原台地区,境内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入海,东西宽,南北窄,地形主要是冲积海积平原和台地,低丘陵和残丘。茅洲河、沙井河等河流流经此地,注入珠江口。

早在三四千年前,作为土著的百越人在沙井一带栖息繁衍,靠海谋生。在东晋咸和六年(年)设立宝安县前,沙井一带便开有盐场。周边土民逐渐聚集此地采盐谋生,形成商埠。

历史上,沙井最早的名称叫作参里。此名得来,与东晋大孝子黄舒有关。

黄舒,字展公,原籍中原,因北方战乱,民不聊生,辗转南迁。公元年,东晋设立东官郡后,黄舒随父亲黄教迁到当时的东官郡宝安县,在今天沙井街道这块地方定居下来,是深圳最早的广府黄氏。

黄舒的家境虽然贫寒,但受中原文化影响习得的孝亲礼仪从不懈怠。父亲终老后,黄舒在父亲坟旁搭建茅草屋,按孝道的礼仪守孝3年。白天辛苦劳作,侍奉母亲,晚上住在坟地,为父守孝。当时,这地方人口不多,四处荒凉,野兽出没,但黄舒泰然处之。他不喝酒不吃肉,每天只喝一罐稀饭,瘦得形容枯槁。每念及自己没让父亲过上一天好日子,便放声大哭。后来,母亲也去世了,黄舒同样守孝3年。当地人由最初的不理解,到最后随着北方移民增多和中原文化传播,终于明白这就是孝道。

事迹传到官府,被作为政绩上报朝廷。在那个朝代,虽有规定父母去世后必须如此,“生养殁哀”,但真正落到实处者几乎没有。晋朝皇帝下诏赐黄舒孝子荣誉,将他比作孔子学生、春秋大孝子曾参,命名他居住的地方叫参里。宋代沈怀远《南越志》最早记录了此事:“宝安县东有参里,县人黄舒者,以孝闻于越,华夷慕之如曾子之所为,故改其居曰参里也。”这是深圳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且是国家级的。

走在沙井古墟,狭长的巷道上,不时可遇款式各异的古井,六方形、四方形、圆形皆有,共同的特点是不太深,上有防护井盖,可谓沙井一大特色。此地濒临珠江口,历史上,河道虽多,水却较咸,居民生活多靠打井取水。滨海多沙土,井水经沙层过滤,格外甘甜。这些水井如今仍在使用,只是水质不如从前,洗东西可以,饮用的人则少了(程建摄)

到了宋代,参里改名为涌口里。因当地设有官办的归德盐场(位置大致在今日沙井、松岗等一带),亦以归德代称。

至于后来为何得名“沙井”,一说是南宋中期,淳熙进士陈朝举率族人迁入归德盐场涌口里。归德盐场的附近,有一个叫云林的地方,陈氏后人就在云林的附近定居生活,这里入海河道多沙,掘井时沙很多,就取地名为沙井。

另有一说是南宋末年,宋兵在元兵追击下饥渴难忍,一个将军随即在驻扎地掘井。说也奇怪,平时的井水很咸无法饮用,唯独此井井水甘甜可饮。据说该井就在今日沙井中学内,只是井口已经加上水泥盖子,以防学生跌落。

不管何种说法,其核心旨意都是:此地原为滩涂,地下多沙,井水中沙多,故名“沙井”。

沙井的海岸线长约2.75千米,岸线平直,坡缓水浅,属淤泥质海岸。历史上,这里的海滩除了盛产海盐,由于人类活动的介入,还非常适合蚝的繁殖。

沙井世出蚝蛎,品质卓越,遂被冠以“沙井蚝”的地理标识,自宋代起更被当地村民争相人工养殖。乾隆五十四年(年),也就是法国大革命的那一年,沙井的海盐随着归德盐场的撤销而终结了生产,沙井蚝却风头不减,绵延至今,是深圳为数不多传承下来的地方特色名产,成为深圳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3

年12月22日,我穿过古朴而喧闹的沙井大街,来到沙井水产公司。在这里,一年一度的沙井金蚝节正在举办蚝民开蚝大赛,这已是第十三届了。

开蚝,就是撬取蚝壳里的鲜蚝肉。说起来简单,实则颇考技巧和功力。赛场上,选手们两两搭档,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撬壳取肉的动作依然娴熟麻利。只见他们一手将蚝身固定住,找准头部后,用撬子三两下便凿开了,随后从蚝口壳缝中用力上下撬之,蚝壳“嘣”一声响,新鲜蚝肉便滑落下来。短短10分钟,成绩好的组合,战果可达四五斤。

赛事结束,熙攘的人潮渐渐散退。我环顾赛场,眼前是一栋两层仿古的建筑,透着传统蚝乡的民居风格。午后的冬阳慵懒而煦暖,晃得双眸迷离恍惚,不过终究无法阻碍建筑的牌匾上“沙井蚝文化博物馆”几个俊逸的绿字映入眼帘,一如沙井蚝与我多年来似知晓却疏离的际遇。

位于沙井水产公司大院内的沙井蚝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平方米,年12月21日在宝安区第六届“沙井金蚝节”期间对外开放。馆内陈设沙井水产公司和沙井蚝民俗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蚝乡蚝韵》展览。展区分沙井蚝的发展、沙井蚝的加工与销售、沙井蚝大事记等部分,陈列百余件反映蚝民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实物藏品,全方位、图文并茂地展示沙井蚝文化的发展历程(阮飞宇摄)

4

走进馆内,室外室内的光差初始让我的视觉稍有不适。待调整过来,我很快被博物馆展示的历史和陈列的文物器具所吸引,沉浸在沙井蚝的世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沙井蚝,我拨通了原先共过事、现就职于宝安日报的林子权的电话。一通寒暄后,我说明了来意。子权查询片刻,给我推荐了一个人——被誉为沙井“首席导游”“比沙井人还了解沙井”的程建先生。

年元旦前夕,我联系上了程建。程先生是四川人,曾在江苏文博系统工作,后移居深圳,在沙井街道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多年,现任深圳市宝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副研究馆员。他著有《京口文化》《沙井镇志》《沙井记忆》《千年传奇沙井蚝》等作品,是沙井有名的民俗文化专家,黄舒墓就是经他的发现,才重新进入世人的视野。进一步接触后得知,程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中山大学,可谓我的同门学长呢。

年5月,沙并民俗文化专家、宝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程建(中)陪同美国民俗学会执行理事长迪姆罗仪德博士(左二)参观沙并陈氏宗祠。陈氏是沙并大姓,也是当地传统蚝民的王要构成。陈氏宗祠,乡人称义德堂,位于沙三村三巷、四巷之间,砖木石结构,五间三进一倒座,硬山尖山式屋顶,绿琉璃瓦覆面,正、垂脊均作博古饰。面阔18.2米,进深55.5米,占地面积平方米。据族谱推断,宗祠在乾隆五十九年(年)前已建成。现存祠堂为清代中后期风格(程建供图)

本文节选自阮飞宇《沙井蚝前世今生》之《引子》,题目为编者另拟

作者

阮飞宇

编辑

吴萌

本文选自《沙井蚝前世今生》

作者:阮飞宇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内容简介:沙井蚝是深圳最出名的物产,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深圳最早的国家级名牌出口产品。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产于珠江口的归靖蚝已远近闻名。归靖的“归”,指归德,也就是今日沙井。本书由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起事启笔,顺着历史脉络,揭开沙井蚝首现历史文献的背景,理清沙井蚝名称演变的缘由,系统全面地介绍沙井蚝由“插竿养”、“瓦缸养”、“三区养”到今日的“筏式吊养”几个阶段的养殖变迁,并通过沙井蚝业几度起落的曲折发展历程,展示其背后的时代风云。

《沙井蚝前世今生》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转载附上文末







































治白癜风成都哪家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lahglory.com/sbpp/754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