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

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商报_商报特点 > 商报特点 > 治河史诗与生态哲学沉思录赵川长篇报告文学

治河史诗与生态哲学沉思录赵川长篇报告文学

发布时间:2021-7-7 13:14:59   点击数:

4月16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赵川长篇报告文学《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何向阳、梁鸿鹰、施战军、杨黎光、李晓东、李炳银、黄传会、胡平、张陵、王山、汪守德、邓凯、胡野秋、陶明、傅逸尘等专家与会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主持。

《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是资深媒体人、深圳报业集团高级记者赵川所著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曾被称为深圳母亲河的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自年起,茅洲河全流域治理正式启动,茅洲河治理成为广东省“决战水体污染”一个典范之作,是“全流域”治理理念在国内的首次实践。作者集20年媒体观察之功,追踪茅洲河水质变迁,以广泛的田野调查、沉浸式采访,深入、多点、全面地挖掘深圳母亲河——茅洲河两岸的历史风物、民间掌故及史迹遗存,经整合与提炼,进而得出新的观点与结论。以人文发现为“经”,以普通“治水人”的故事为“纬”,记录下了这场“治水大战”中的诸多故事与细节,更解析了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治水的“深圳速度”与“深圳创新”。该作品首发于本刊纪实版年第3期(题为《湾区“驯水”写传奇——深圳拯救母亲河纪实》),单行本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以“茅洲河文化记忆”为内容,多角度呈现深圳经济特区“举全市之力、4年完成40年生态欠账”这一“人类治水创举”。全文基于深度调查、广征博引与严谨思考,以百姓视角、平民情怀,从文化学、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等多个维度,解析新时代中国治水的“深圳速度”与“深圳创新”。?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点面结合,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的内在逻辑,不仅让外界对茅洲河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更以“治水”为切入点,展现了深圳的生态环境变迁与人文精神嬗变。

作者赵川表示,《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以重返现场的形式,呈现真实细节,记录这一代人如何践行“两山论述”的艰辛历程。期冀从环境哲学的维度剖析以茅洲河为代表的河流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反思人类的无度索取为地球家园带来的深度创伤。

选读|湾区“驯水”写传奇

——深圳拯救城市母亲河纪实

文|赵????川

?

赵?川

本名赵桂平,资深媒体人、作家,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商报》高级记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华南地区首批派驻台湾记者。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迄今已发表各类文字逾万字。出版《台湾漫记》《台湾老兵口述历史》《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等专著5部。《台湾漫记》《台湾老兵口述历史》两书分别为国内外家图书馆馆藏。《台湾老兵口述历史》一书填补国内空白,多次再版重印,被海峡两岸大量媒体及刊物转载、连载及专题推介。曾荣获包括国家级新闻特等奖在内的各级奖项二十余项。

引子???“孔雀开屏”的背面

这个星球上,几乎每一座著名城市都流淌着一条重要河流。从四大文明古国,绵延至当今世界,河流的命运总是与城市的命运跌宕伴行。

南海之滨的深圳,两千万居住人口来自天南海北。离乡背井,置身广厦巍峨、流光溢彩之境的人们很快发现,这座城市虽有大小多条河流,却没有一条如家乡门前的河流那般清澈自如地流淌——无数漂泊的心灵,也因而难以抵达母亲河的精神堤岸。

短短30多年间,深圳创造了大量人间奇迹,赢得赞词无数。面对包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各类高难挑战,特区人依然无往而不胜。唯有一个领域,深圳堪称“屡战屡败”,那就是河流污染治理方面。

官方信息显示,时至年初,深圳条河流中尚有条属黑臭水体,数量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高居首位;此外,尚有个小微黑臭水体遍布城区……这些数字背后的潜台词是:污水,流过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恶臭,袭扰着这里的每一位居民。

?????

深圳的黑臭河流中,有一条更是“臭名昭著”。它的名字叫茅洲河,其黑臭程度及底泥毒性堪称全省、全国之最。令特区人难堪的是,这条河,正是深圳的母亲河。

“母亲河”鱼虾绝迹、面容枯槁、污秽不堪,她的儿孙们再怎么有出息,也难免被世人投来嘲讽与不屑的目光。

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这个素以“创新”“先行”“领跑”著称的共和国“优等生”,倘若连自己的母亲河都“关照”不好,那将何以扛起“先行示范”这面大旗?

孔雀开屏固然令人惊艳,倘若此时有人绕到它的背面,虽有煞风景,却也勇气可嘉。

为了重现母亲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鹭鸟齐飞”的景象,近年来,深圳斥资逾千亿元,举全市之力悄然开启了一场歼灭黑臭水体的“生死一搏”。

一段未被官方正史载录的“拯救母亲河”行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启幕。

一???“茅洲河时间”

一位年轻的诗人朋友从美国发来靓照。

穿着深色外套的他,坐在瓦尔登湖畔的一条窄轨铁路的枕木上,两侧是茂密的森林,两根深褐色的钢轨伸向远方。画面意境唯美,景深从真实到虚幻,引人浮想联翩。

路轨尽头是什么呢?

想必是享誉世界的瓦尔登湖、梭罗,以及他自筑的小木屋。

朋友说,“那间小木屋果真还在呢,湖水澄澈明净,水银泻地般晃眼。水质和湖岸同多年前几乎一模一样……”

年春,28岁的亨利·梭罗孤身来到荒无人烟的瓦尔登湖边,徒手在湖畔山林中搭建了一间小木屋,住了两年又两个月。这期间,他不断记录对生存和生活的思考,竟成《瓦尔登湖》一书。多年前,我即对梭罗的诗意栖居神往不已——

?

世间曾有一牧人,

思想一度比山高;

羊群帮他在山间,

为他生存供脂膏。

?

此种心境呈现了人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一个经典姿态。

环境对人类心境的影响,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演变过程。“与星星为伴,与动物为邻。每天,鸟儿在房檐下歌唱,松鼠在脚边跳跃,兔子来到房前讨食。”这同年前中国那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悠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世外桃源生活的陶渊明,似有共同的趣味与格调。

这种人与自然极度和谐的境域中,诗兴得以涵养,也令心智趋于松弛和饱满。

于是,梭罗有了这样的妙想:“你的住所附近有水,可谓得天独厚……哪怕最小的水井,你向下看去,也能看出地球不是毗连的大陆,而是间隔的岛屿。”(本章所引,均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苏福忠译《瓦尔登湖》一书)

显然,梭罗的世界里地球水脉相通。倘若通过瓦尔登湖畔的“水井”无限深探下去,或许正巧抵达中国的珠江口,来到茅洲河的位置。这里也有大片“湖泊”,所不同的是,这条原本充满野趣的茅洲河,即便与所在的城市中心近在咫尺,人们也无法做梭罗那样的美梦——结庐湖畔、临水而居。因为深圳境内的所谓“湖”,其实都是人工水库,储存着源自数百公里之外的东江之水,是供庞大的都市人群饮用的“大水缸”。而本地的大小河流绝不能流入水库——它们早已黑臭不堪。

深圳的一位本土作家曾调侃说,再浪漫的诗人,即便李白在世、陶渊明重生,让他们来到茅洲河边,就算日日好肉好酒款待,估计也会兴味索然,只能叹作“长恨歌”。

当然,说这番话时茅洲河尚未系统治理。

?

尽管深圳本地媒体讳莫如深,年前,关于茅洲河“油亮乌黑”,成为深圳脸上一道“疤痕”的新闻,依然时不时被一些媒体“捅”一下,比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等。

茅洲河更是屡屡被国家及广东省环保部门“点名”。

年7月,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公布上半年全省跨市河流37个交接断面水质检查结果:茅洲河水质达标率为“零”;而全省22条重点整治河流中,水质污染严重的前五名中,茅洲河又排在了“第一”。

茅洲河黑臭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形象,中央和省市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对此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choushangbao.com/sbtd/1390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