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

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商报_商报特点 > 商报特点 > 海口ldquo熊孩子rdquo偷

海口ldquo熊孩子rdquo偷

发布时间:2021-7-3 13:57:36   点击数:

最近一段时间,家住海口秀英区的市民叶女士一家很犯愁。原来,她年仅9岁的弟弟,在今年3月至6月,偷偷用父母的身份证号注册游戏账号,利用支付宝绑定父母银行卡号,反复充值十几款游戏数十次。最终,家里的“熊孩子”先后在17个平台上玩网络游戏,刷掉银行卡上18.9万元。连日来,一家人不断联系其中的各大游戏公司,但维权并不容易,申请退款也很难,万般无奈之下的市民叶女士向国际旅游岛商报热线爆料,并向秀英公安分局报案。秀英公安分局民警称,建议叶女士依法对游戏公司提起民事诉讼。

“熊孩子”购买钻石游戏装备花掉18.9万元

市民叶女士告诉记者,今年6月份,家里急用钱,去银行取钱时,发现卡里的钱“不翼而飞”,后被银行工作人员告知卡里面没钱了,她父母亲一时不知所措。后来经银行工作人员提醒,才意识到每笔钱支出都有短信提醒。因为父亲年纪较大,再加上不识字,所以对平常银行发送的一些短信消费记录,也没有注意。

叶女士表示,她知道这件事后,感到非常震惊,去了解后才发现,是弟弟在3月至6月期间,以上网课为由,用父亲的手机充值了十几个游戏,打出银行账单后,发现充值金额高达18.9万元,并且这些钱都全部充值到游戏里了。

在叶女士父亲的手机中,记者注意到除部分手机自带软件外,手机内有着十几款游戏。记者点开一个游戏后,进入到游戏内,发现游戏界面有着商城、充值、每日首充、幸运云购等字眼。

叶女士说:“弟弟今年才9岁,年龄较小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可游戏里过量的宣传充值可提升游戏战斗力,会一定程度上引诱弟弟对游戏进行充值。弟弟为了让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更漂亮,便将父亲的身份证、银行卡号等信息绑定到支付宝账号上,用于购买游戏钻石装备等,前后共计充值18.9万元。”

家里想让游戏公司退充值的钱很艰难

9岁的儿童如何自如的在游戏里进行充值消费?面对记者的疑问,叶女士说,父亲手机里有支付宝软件,然后她弟弟按照里面的支付步骤来执行,自己通过绑定银行卡,设置支付密码,完成游戏里的充值消费。

“我们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到辖区派出所报案,派出所民警建议我们在支付宝上面与游戏运营商协商。支付宝方面表示他们只是第三方支付系统,这种情况还需要我们去跟游戏公司联系,完成一个协商。”叶女士说。

在叶女士出示的游戏账单充值明细中,记者发现,在这十几家游戏公司中,游戏充值金额不等。其中有三家游戏公司的充值金额较大,分别为合肥乐某动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充值时间为3月17日-4月15日,金额显示为元;深圳市抱某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充值时间为4月25日-5月2日,金额显示为元;北京乐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充值时间为3月14日-16,金额显示为元。

记者询问:“充值的钱是否还能追回,如何追回?”叶女士说,目前能联系到的客服只有几家而已。有两家游戏公司回复称,需要提供视频证明是未成年人玩的游戏,否则无法认证是未成年人擅自进行的游戏充值。另外还有两家游戏公司表示可以退款,但需要在网站上申请。现在只能提供各个游戏的充值记录、支付宝的流水单及商家订单明细。“现在的问题是没有玩的时候的视频,也不知道怎么样子才能证明是未成年人充值游戏的。”叶女士有点为难地说。

记者采访三家游戏公司均没有表态

随后,记者电话采访了叶女士弟弟充值金额较大的几家游戏公司。

北京乐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客服人员在接通记者电话后,表示公司名为北京微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也并没有游戏业务。

对于记者所说的北京乐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并不了解,公司也并未改名。

有趣的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俩家公司都与一位候姓负责人有关。

记者随即再次致电,客服人员表示,候姓人员确实是公司的一名股东,但对另一家公司具体情况不太了解,相关信息也无法透露。

合肥乐某动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客服人员向记者表示,叶女士的退款诉求,不属于自己管理范围。当记者提出是否可以提供负责此事情的部门或者公司负责人电话时,客服人员表示不太方便。

在拨打深圳市抱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客服电话时,通话显示,公司通话系统正在升级,如有事情咨询可添加客服QQ。

记者添加深圳市抱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客服QQ后,概述了整件事情与叶女士的退款诉求。至今未收到公司方面答复。

秀英公安建议可依法对游戏公司提起民事诉讼

8月5日,记者与叶女士一同来到海口市公安局秀英分局进行报案。

秀英分局警方表示,叶女士弟弟在游戏内充值大量金钱一事,因为没有构成网络诈骗或电信诈骗,还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范围内。但游戏公司纵容一名9岁儿童大量充值金钱,也是要承担相应责任。建议叶女士可以咨询律师后,依法对游戏公司提起民事诉讼。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孩子沉迷游戏一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不但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可能会对自家的财产造成损失。但是在这个电子产品覆盖日常生活的年代,让孩子不接触到手机又不大可能。那么就没有办法可以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了吗?

答案当然是有,国家曾发布过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的网络游戏公司都必须要求用户实行实名认证。如果未实名,就不允许进行游戏,并且游客模式只允许体验一个小时,不能进行充值行为,在15天内不能重复体验游客模式。

记者就“熊孩子”玩游戏充钱一事采访了海南法立信律师事务所王忠旸,他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未成年人是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尚未生效)的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如果没有其法定代理人追认或者同意的,这个民事法律行为其实是不发生法律效力的,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除外。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对于家长如何进行游戏消费乱象维权,王忠旸告诉记者,发现孩子私自在网络游戏中消费,应先与游戏公司或相关销售方取得联系,双方进行协商调解。如果双方无法协商一致的,可以通过诉讼等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但需注意在诉讼前搜集完整证据。9周岁的孩子私自将钱充值给了游戏公司或相关销售方,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与游戏公司或相关销售方之间构成买卖合同关系,但因9周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那么他自己是没有行为能力去做这样的事的,他所做的事情要由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才发生法律效力。如果其法定代理人没有同意或追认,而消费如此大额资金是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该等民事行为是无效的,家长可以依法进行起诉维权。

热门推荐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资讯APP记者李兴民实习记者刘桂江摄影报道

编辑:麦宝星

审核:吴彦莹

监制:谢庆培

爆料/投诉-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点亮赞和在看告诉更多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choushangbao.com/sbtd/1385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