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生于山东济宁。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民国电影史、电影教育史、电影批评。讲授研究生课程《电影教育发展史》、《民国电影史专题研究》等。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电影编年史研究(-)》(项目编号:14AC)(参与)
北京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教育电影传播与接受研究》(项目编号:16YTC)(主持)
北京市教委一般项目《“南京十年”时期中国电影教育实践研究》(主持)
学术成果:
1、《大国手系列:公共性与品牌策略》,《当代电影》,年第4期;
2、《落实发展战略融入电影产业——“年电影频道数字电影工作会”综述》,《当代电影》,年第6期;
3、《全球化、公共领域与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走出去”》,《当代电影》,年第8期;
4、《公共领域理论与电影研究》,《电影新作》,年第6期;
5、《青春中国的梦想超越——盛糖乐队类型杂糅分析》,《当代电影》,年第4期;
6、《公共视角下的电影产业批评:概述》,《当代电影》,年第8期;
7、《西部惊险片:汤晓丹电影沙漠里的战斗的类型可能性》,《人民艺术家》,年3月号
8、《戏假情不假》,《当代电影》,年第2期
9、《“新生活运动先锋队”:体育皇后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现代性身体话语》,《当代电影》,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全文转载;
10、《“和而不同”:从对位叙事到文化融合》,当代电影,年第8期;
11、《记忆、伦理与“前进”的文化力量——从奇怪的她到重返20岁的文化改写》,当代电影,年第3期
12、《大地事件再探究:围观,改写,霸占与想象好莱坞》,《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年第1期;
13、《—年电影文化运动的类型化与现代主义探索》,《电影评介》,年第23期;
14、《浪漫尤物、三栖明星与桃色间谍:抗战前后电影与印刷媒介中的“北平李丽”》,《当代电影》,年第1期;
15、《“保守”的尴尬——百鸟朝凤的征候解读》,《当代电影》,年第7期;
16、《山河故人:创伤、怀旧与乡愁》,《电影艺术》,年第1期;
17、《行政力量的补充:抗战前国民党政权电影生产动员体系中的新生活运动》,《电影新作》,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全文转载;
18、《“影像当代中国”的主体介入与历史见证——评陈旭光的存在与发言》,《创作与评论》,年第10期;
19、《左翼理念与民族国家意识:——年中国进步电影现代性话语的复杂呈现》,《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与影视创作》,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20、《“卡塔西斯”之境:历史史诗电影中的英雄行动、记忆重述与影像城邦的建构》,《当代电影》,年第2期;
21、《荡寇风云:开启古装历史大片2.0时代》,《当代电影》,年第7期;
22、《驴得水:历史寓言、启蒙姿势与“刻奇”悲剧》,《电影艺术》,年第1期;
23、《记忆大师:抽象体系中的主体反抗与媒介协商》,《电影艺术》,年第4期;
24、《法治理性、易装美学与摩登语义:“软性电影”中民族国家话语的都市转译》,《电影评介》,年第2期;
25、《新生活运动与早期电影生产:创作、编纂、改造与影响(—)》,《当代电影》,年第6期;
26、《经验共享、道德训诫与“真实”追求:20世纪20年代阎瑞生故事的媒介呈现》,《电影新作》,年第2期
27、《电影教育化改造的华南困境:论战前香港电影清洁运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3期;
28、《从消费空间到“公民课堂”:战前新生活运动中城市影院的教育化改造尝试》,《电影评介》,年第1期;
39、《新生活运动初期的电影检查:从制裁权扩张到动员性建构》,《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02林黎胜现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讲授电影叙事学课程。年出生。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电影学硕士学位。
学术论文:
年,论文《视点镜头:电影叙事的立足点》发表于《电影艺术》,全文约一万字。
年,论文《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经济变更与艺术分野》发表于《电影艺术》,全文约一万字。
硕士论文《中国电影的叙事时间研究》,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与《电影艺术》,并被收在《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论文集》一书中。
年,论文《电影叙事学要述》,收入《电影学》(年底出版),约一万五千字。
影视作品:
电影《砚床》,《警官崔大庆》编剧。
电视剧《天津往事》(二十五集)编剧。
电视剧《阿里山女儿》(二集)编剧。
电视剧《风雨澳门》(二十集)编剧。
电视剧《海上圣火》(五集)编剧。
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
《中国电影叙事学》一书,约25万字,以中国美学和西方叙事学理论对中国电影进行全方位研究。
03康宁助理研究员,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影片单元评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港台电影,电影批评,电影文化等。
目前承担项目:
1.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香港电影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批准号:14CC。
2.北京市教委课题:《北京和香港合拍片研究》,项目号:SM10050005。
3.北京电影学院规划项目:《20世纪50年代台湾电影教育体系研究》,项目号:XGH02;
著作:
1.《狂欢的奇观——香港喜剧电影研究》,年8月第1版,中国电影出版社;
2.《电影教育:历史·观念·新标杆:北京电影学院首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年10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副主编)
3.《电影教育:溯源、传承、百年回望:北京电影学院第二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年8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副主编)
论文
1.《电影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与现实问题探寻——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访谈》,《电影评介》年第3期;
2.《文化蔓延与自我镜像——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春题材电影的演变》,《中国电影市场》,年第8期;
3.《新中国七十年电影教育观念变迁》,《电影评介》年第20期;
4.《研究、实践、交流——美国高等电影教育体系初探》,《电影评介》年第10期;
5.《女星主导下的电影批评转向——基于20世纪90年代电影双周刊的考察》,《电影评介》年第17期;
6.《文化突围与本土性回归——试论“新香港精神”在香港电影中的呈现》,《当代电影》年第10期;
7.《文化涤除:地表迳流与地下伏流——光复后台湾地区教育电影放映活动初探》,《齐鲁艺苑》年第1期;
8.《互联网+时代电影教育观念的新变化》,《电影评介》年第20期;
9.《中小学影视教育推进中的问题探寻——以京津冀地区电影教育调研数据为参考的观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
10.《榜样参照、想象域文本与双向创生——“动画素养”的概念提出及实现途径》,《电影评介》年第18期;
11.《类型反刍、微观叙事与疾病隐喻——香港新生代导演的本土化表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眼学报》年第1期;
12.《“港味”的浸渗与演绎——年度香港电影观察》,《当代电影》年第4期;
13.《自我镜像的破碎重组与指涉代码的修订改写——新喜剧之王中的无厘头变奏》,《电影新作》年第2期;
14.《本土回暖与新香港精神重建——年度香港电影整体观察》,《电影评介》年第3期;
15.《闪回:“过去”的梦魇——《一念无明》的叙事策略分析》,《电影评介》年1月(下);
16.《台湾电影高等教育(-)史学评述》,《电影评介》年第16期;
17.《香港电影产业与创作前沿:类型一直与本土坚守》,《电影评介》,年6月(上);
18.《迷局的突围——年度香港电影的类型策略》,《电影新作》,年第2期;
19.《宿命意味、危机四伏与充满敌意——影片《黄金花》疾病叙事中的城市空间与目光伦理》,《电影评介》年第13期;
20.《原地游走的困境——新世纪以来的香港动画电影观察》,《当代动画》年第1期;
21.《叙事隐藏、人性至上与“寓言”颠覆——《秋菊打官司》的文化图景呈现》,《创作与评论》年11月下;
22.《CEPA十年:从“去本土气质”到“内地化”转变——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文化窘境》,《影视文化》年1月,中国电影出版社;
23.《类型磨砺与文化缝合:英伦对决的泛文本策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6期。
24.《青梅煮酒余香漫——当代电影如何表达传统文化》,《创作与评论》,年第6期;
25.《永远的找寻——评日本动画片《千与千寻》》,《现代视听》年第7期;
26.孙立军、康宁:《为“中国动画”的梦想执着前行——孙立军访谈录》,《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一期;
27.王承廉、康宁:《百战沙场倾心教育——王承廉采访录》,《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3-4期,采访稿;
28.周星、康宁:《中国电影的生存机制:艺术文化性与市场性的困惑》,《民族艺术研究》年第一期;
29.张一白、康宁:《学院式电影教育如何应对人才“匮乏”——张一白导演访谈录》,《当代电影》年第2期;
30.宋岱、康宁:《整装待发重新起航——宋岱访谈录》,《当代电影》年第1期;
31.周星、康宁:《中国电影学派历史梳理、命名概念与发展认知》,《艺术百家》年第5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转载。
04贺红英女,教授、硕士生导师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电影研究所
一、简历
年北京大学俄语系本科毕业;
年北京大学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年北京大学世界文学毕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年至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任教,讲师。
年至今在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任教,副教授,教授。
年至年在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访学。
二、主要研究方向:
外国电影史
俄罗斯、苏联电影史
三、讲授课程:
世界电影史
现当代外国文学
苏联电影发展史
苏联电影大师研究
俄罗斯当代电影
影片分析
四、学术成果:
主要著作:
1、《文学语境中的苏联电影》(独立作者),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年出版
2、《俄罗斯:解体后的求索》(合著),吉林摄影出版社,年
3、《世界电影:管窥与了望》(第一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年
4、《大学美育--电影鉴赏指南》(编著者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年
5、《中外影视大辞典》(撰稿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年
6、《中外影视名作辞典》(撰稿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年
7、《现代外国小说导读词典》(撰稿人),学苑出版社,年
8、《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词典》(撰稿人),浙江文艺出版社,年
主要译著:
1、《低下的真情--安德列·冈察洛夫斯基导演回忆录》(法)安德列·冈察洛夫斯基著
(独立译者),中国电影家协会《世界电影动态》杂志-年连载
主要论文:
1、《托尔斯泰在银幕上--苏联电影对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改编》,《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2期
2、《超越时代的道德探索--舒克申的电影创作》,《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2期
3、《银幕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3期
4、《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的艺术世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2期
5、《思想性·时代感·娱乐功能--评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西部系列节目》,《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3期
6、《"民族狩猎的特别之处"--一部影片说尽俄国伏特加》《电影艺术》,年第1期
7、《俄罗斯电影导演亚历山大·罗果日金》,《电影艺术》年第1期
8、《伏特加与俄罗斯式喜剧》,《世界电影》年第5期
9、《电视节目带领我们走进"地球村"》,《中国电视》年第2期
10、《中央电视台国际部节目观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年第7期增刊
11、《苏联电影最后的传奇人物--谢尔盖·帕拉让诺夫》,《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年第2期
12、《新模式与新情绪--俄罗斯当代电影进程管窥》,《电影艺术》年第6期。
13、《根据俄苏文学作品改编的苏联影片要目(-)》,《世界电影》-年连载
主要译文
1、《"解冻"、"改革",第三条道路--电影发展反思录》,《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2期
2、《主题与述题》,《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0期
3、《俄罗斯电影放映业现存问题》,《世界电影动态》年第9期
4、《我们为何沉默》,《世界电影动态》年第7期
5、《前苏联"公开性"电影在纽约》,《世界电影动态》年第4期
6、《电影+电视》,《世界电影动态》年第4期
7、《"新俄罗斯人"的古典作品》,《世界电影动态》年第2期
8、《未拍成的电影》,《世界电影动态》年第9期
9、《罗曼·波兰斯基的臆想与现实》,《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期
10、《独联体电影:社会的悲剧》,《世界电影动态》年第5、6期连载
11、《哈萨克斯坦电影纵横谈》,《世界电影动态》年第4期
12、《雅尔塔掀起"新浪潮"》,《世界电影动态》年第4期
13、《独联体电影依然存在》,《世界电影动态》年第3期
14、《俄罗斯目前发行上映的影片概况》,《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2期
15、《走向国际电影节的"俄罗斯新人"》,《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1期
16、《俄罗斯儿童电影业的现状》,《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1期
17、《回声》,《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0期
18、《年的俄罗斯电影》,《世界电影动态》年第9期
19、《电影与法律--最大众化的艺术的悲剧》,《世界电影动态》年第8期
20、《哈萨克电影"新浪潮":评述与言论》,《世界电影动态》年第8期
21、《90年代记录电影透视》,《世界电影动态》年第5期
22、《俄理论界关于"后苏联电影能否走向世界"的讨论》,《世界电影动态》年第3期
23、《电影业与市场》,《世界电影动态》年第2期
24、《协议比货币更廉价》,《世界电影动态》年第2期
25、《银幕上的阿富汗综合症》,《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1期
26、《俄报评"合作社电影"》,《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0期
27、《时代不能选择》,《世界电影动态》年第6期
28、《"恐怖大师的世界--美国导演约翰·卡彭特和他的影片"》,《世界电影动态》年第4期
29、《被推来搡去的苏联电影》,《世界电影动态》年第4期
30、《哈姆达莫夫:传奇的终结》,《世界电影动态》年第2期
31、《广场上的电影--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的新时代》,《世界电影动态》年第2期
32、《苏刊专题评述"妇女与电影"》,《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期
影视评论
1、《太阳灼人》,《世界电影动态》年第2期
2、《小鬼》,《世界电影动态》年第2期
3、《有三个游泳姑娘的风景》,《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期
4、《四点成方》,《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0期
5、《"柳拜"禁区》,《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0期
6、《爱情,死亡游戏》,《世界电影动态》年第2期
7、《我向你们宣战》,《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2期
8、《死并不可怕》,《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期
9、《阿富汗创伤》,《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1期
10、《腿》,《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1期
11、《着魔的流浪人》,《世界电影动态》年第6期
12、《切尔诺夫》,《世界电影动态》年第1期
五、主持科研项目
1、-年度广电总局资助项目《俄苏文学与俄苏电影研究》,独立完成,已结项
2、-年度北京市教委资助项目《苏联电影发展史研究》,独立完成,已结项
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资助项目《俄苏电影史研究》,独立完成,已结项
六、获奖情况
-年度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人选"
05刘军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总体研究部主任。
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分配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教育司工作;年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应用英语学院在职学习半年;年调任北京电影学院;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戏剧电影电视研究系国家公派访学一年;年,博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年参与创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任首届本科班主任教员,并担任系党支部书记。获得年度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为北京市教委电影学理论学术创新团队成员。
年8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年,兼任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馆长。
学术职务:
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北京电影学院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
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指导专委会副理事长。
研究领域:
电影教育、电影文化研究、新媒体艺术、智能影像创作等。
研究生招生方向:
电影教育;儿童电影研究;国际电影文化传播。
北京电影学院讲授课程:
《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电影文化研究》《中国电影教育发展史》《电影教育评价体系研究》《影视传播》《传播学概论》《新媒体传播及艺术实践》《影视媒体写作》《DV的拍摄与后期制作》等。
近期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影视制作虚拟预演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7-.6),项目负责人;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建构研究”(.7-.12),课题首席专家;
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北京中小学电影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1-.12),课题负责人。
06张冲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
曾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责任编辑
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
北京电影学院学科群建设团队成员
获年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ISFVF(国际学生短片电影节)审片与评委
一、简历:
年出生于吉林省镇赉县
年吉林大学文学院毕业工作于北京电影学院至今
2年-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
年5月—年12月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博士后流动站
年—年于英国剑桥大学访学
二、主讲课程:
《影视文化批评》
《电视剧剧作理论与创作》
《中国电影史》
《电影台词文化研究》
《中国喜剧电影》
《喜剧电影技巧与理论研究》
《英美电视剧研究》
《电影剧作中的台词研究》
《影视文学作品精读》
《电影评论》
《影片分析》
《大师研究》
《学术前沿讲座》
《中国现当代文学》
《影视专业术语》
三、主要学术活动:
年电影学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
年电影教育与电影学科建设研讨会
年参加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年会并宣读论文
拟参加年10月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
策划、组织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现代主义“先锋读书会”
年参加中国电影学学术年会
年参加“电影:文化力与影响力”北京电影学学术年会
四、出版的主要著作:
1、专著《电影台词文化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年待版
2、主编《21世纪主潮丛书——传奇与惊悚卷小说》,新世界出版社,年版
3、《学界回眸:新中国文学研究六十年》撰稿者之一,《第五章:八十年代初步市场化和文学研究的变化》(3.3万字:p-),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年版
4、主编:《感性与理性的思考:北京电影学院留学生谈艺录》,中国电影出版社,年版(21万字)
5、《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撰稿者之一,撰写《副编二:30年喜剧电影》(3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年版
6、编著:《里尔克论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年版
7、主编:《异域视野——北京电影学院留学生随笔》,中国电影出版社,年版
8、学术专著:《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年版
9、参与编选张颐武、贺桂梅主编《北大年选——批评卷》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10、参与编写《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年版
五、发表的主要论文:
1、论文《幻想与现实:从“屌丝”到“屌丝文化”(西游·降魔篇的笑点和泪点)》,《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6月
2、论文《言语不能形容的秘密:人格面具下的母子、非理性和身份》被收录到《年北京大学电影-文化力影响力电影学术年会文章汇总》一书
3、《电影蓝色对“荒诞”的认知与对“自由”的实现》被收录在《年中国电影学学术年会汇总》一书
4、《乡愁中的三种俄罗斯文化形象:圣愚、知识分子与母亲》于《天涯》杂志待发表。
5、《二十四城记: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穿行》,《天涯》杂志,年第1期
6、《后严肃主义时期的“历史真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5期(被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基地收录)本人系论文唯一作者,此文后被《北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报告-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年版)一书收录
7、论文《韩国电影借鉴》,《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1期(被收录到《崛起的韩国电影》一书,张会军、黄欣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8、论文《关于“新世纪文学”》,《文艺争鸣》杂志,年第1期
9、论文《简约之下的宁静——伊朗电影研究》,《天涯》杂志,2年第1期
10、论文《真实感情的自由自在——杨德昌电影游弋于现代都市中的超我》,《深圳商报》,.7.6
11、论文《父亲和儿子的悖论关系——阿根廷电影家法中的人性魅力》,《深圳商报》,.9.17
12、论文《太阳照常升起的实验与逻辑》,《深圳商报》.10.9
13、论文《色·戒:生命激情与理性戒律的冲突》,《深圳商报》.11.13
七、科研项目:
1、完成年北京市教委科研立项:《年以来中国内地电影狂欢文化研究》(项目编号SM10050005)
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电影台词的设置与艺术张力研究》(批准号08CC62)(已经完稿20万字,结项出版中)
3、.07-.12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戏剧学博士后流动站项目
4、年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喜剧电影创作理论与技巧研究》
5、北京市教委社科人文重点科研项目《当代东欧与北欧电影研究》
八、创作简况:
1、年8月长篇小说《夏日的疼痛》发表于《十月》(长篇卷)杂志
2、年撰写电影剧本《愤怒》、《东方的微笑》
3、年撰写电影剧本《心经》、《YI》
4、年撰写电影剧本《無》
5、年参与电影《皇甫谧》的编剧工作
6、年撰写小说《涅槃与轮回》
7、年撰写电影剧本《和谐与金子》、《你好,八十年代!》
8、于《人民日报》、《北京文学》发表诗歌
9、年撰写电影剧本《后街女人的解构主义》
10、年电视剧:《美女在行动》20集,文案策划、编剧
11、年撰写的小说《东方的微笑》、《是不是日瓦戈医生》、与《童年往事》等中长篇小说,百万余字。
九、各种获奖情况
1、年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2、年“第三届教师多媒体课件比赛”暨“第六届教师基本功比赛”优秀奖
3、年度评获北京电影学院先进工作者
4、年获北京电影学院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优秀奖
5、年专著《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被评为北京电影学院第七届精品教材三等奖
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外办“我眼中的北京”征文大赛,优秀组织奖
7、获得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E类(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资助《电影台词的设置与艺术张力研究》
07李彬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评选提名获得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担任第七届、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选片委员;第二十三届、二十四届北京市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担任全国高校学报百强刊物《澳门理工学报》电影栏目主持人。
国际会议:
年4月27-29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联合举办的“无处不在的电影——数字时代的电影教育、流动性和故事讲述”国际研讨会,并做题为《被消解的“诗意与远方”——影〈诗人出差了〉中的现代中国与流浪叙事》的发言。
年9月19-20日,参加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举办的“第六届国际中国电影年会”,并做题为“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国公路电影研究”的发言。
课题研究: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疆民族电影文化史》(16BC)课题研究,在研;
承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港台女性影片研究》课题(无项目编号),已结项;
独立承担北京电影学院科研项目《中港台女性影片研究》课题(2YJ08),《新锐电影人创作研究》课题(YS08),《电影教育老专家访谈》课题(YS02),已结项。
承担中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国企产业调研”中国电影集团公司部分调研任务,并撰写调研报告《中国电影集团产业调研报告》,任第一作者。论文删节版与其他电影厂调研报告合并的大论文获得年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出版专著:
《公路电影:现代性、类型与文化价值观》,中国电影出版社年,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年8月)。
主编书籍:
担任“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新世纪电影学论丛”之《世界电影:管窥与瞭望》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年出版;
担任“北京电影学院专业教材”之《实践与创新——探究导演大师的影像奥秘》、《影像·探索人生——对话新锐导演》等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年出版;
担任《电影教学:实践与探讨——北京电影学院老教师教学经验谈》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年出版。
发表论文:
《妖猫传:从妖怪文化到盛唐想象》,《艺术评论》年第4期;
《诗意、漂泊与乡愁的“心灵地理学”——近期国产公路电影的地理学解读》,《艺术评论》年第7期,并被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中国公路电影创作脉络与类型分辨》,《澳门理工学报》年第1期,并被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创作与生命的朝圣之旅——张扬访谈》,《电影艺术》(C刊)年第1期;
《行走的中国,失落的家园——影片消逝的星星对中国当下社会的跨文化呈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年第4期,文章收入《中国电影的跨文化制作与海外传播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年出版;
《灵魂的想象性回归——谈公路电影的“情怀”与“情怀消费”》,《艺术评论》年第7期;
《挟刀揉手,以形破力——徐浩峰访谈》,《电影艺术》(C刊)年第1期;
《“武行”电影刀藏背身》,《北京青年报》,年12月20日;
《深深根植轻轻飞翔——墨西哥裔导演伊纳里多电影研究》,《当代电影》(C刊)年第10期;
《中国式上路的旅途治愈与社会书写——中国新近公路电影探析》,《电影艺术》(C刊)年第1期;
《公路片:“反类型”的“类型”——关于“公路片”的精神来源、类型之辩与叙事分析》,《当代电影》(C刊)年第1期;
《经济衰落阴影与公路惊悚片的家庭威胁》,《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年第5期,并被年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战后汽车文化与美国公路片的兴起》,《艺术评论》年第7期;
《中外公路电影研究比较考察》,《当代电影》(C刊)年第1期;
《“治愈式”旅途片的类型范式与价值观解析》,《电影新作》(核心期刊)年第6期;
《经典之累,改编之殇——谈影片在路上的改编》,《北京电影学院学报》(C刊)年第6期;
《从“反叛圣歌”到“心灵鸡汤”——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文化回归与公路电影的类型转向》,《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年第3期,并被年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译)《电影类型及其变迁——以“心理惊悚片”为例》,《电影艺术》(C刊)年第5期;
《戛纳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3D电影成未来银幕主流》,《人民日报》副刊国际版,年6月11日。
《性·权力·运作——谈张艺谋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收入《形式追索与视觉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年出版,张会军主编;
《剪出有意味的形式——与周新霞谈影片〈箱子〉的剪接》,《电影艺术》(C刊)年第5期;
《凝视女像——近年女性题材影片研究》,《电影艺术》(C刊)年第1期,并收入《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年出版,李幸主编;
《麻辣教师的青春乐章——浅析〈八节课〉》,《电影艺术》(C刊)年第1期,并收入《电视电影纵览》,《电影艺术》杂志社主编;
《〈为奴隶的母亲〉浅析》,《电影艺术》(C刊)2年第6期,并收入《2电视电影纵览》,《电影艺术》杂志社主编;
《另类的激情——评电视电影〈黑白〉》,《电影艺术》(C刊)2年第3期,并收入《2电视电影纵览》,《电影艺术》杂志社主编;
《〈好男好女〉——“素读”侯孝贤》,《电影新作》年第4期;
《审视〈昨天〉,审视存在》,《电影新作》年第2期。
主要社会经历:
曾参与影视栏目的策划工作,担任马来西亚最大的传媒集团ASTRO下属WATV对马来西亚中文谈话节目“今天谈什么”嘉宾主持;凤凰卫视“建国60周年大型系列电视片”、“新丝路模特大赛”等电视栏目策划、撰稿;河北卫视影视频道《佳片赏析》栏目访谈嘉宾;
曾担任《时装》杂志常年撰稿、《现代艺术》《风韵》《追求》《青年视觉》《新娘》《人物》等杂志撰稿;撰写电视文学作品《再生缘》、戏剧文学作品《敦煌》;
曾在北京凯普九歌广告公司、北京永泰嘉业广告公司、北京一线视觉广告公司、北京完美空间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文案指导、导演,主要作品有:《大宝SOD蜜电视广告》导演、《风舞雷动——摩托罗拉企业形象专题片》文案、《佳能产品专题片》文案、《格力空调企业形象专题片/人物篇/产品篇》文案等;
曾担任专题片《光荣与梦想——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建校45周年校庆专题片》《创新,从这里开始——北京立新学校小学少先队工作纪实》《,我爱你——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班》《绿洲之梦——记清华大学烟气脱硫废弃物改造盐碱地项目》文案及导演等;曾担任重庆卫视/八一电影制片厂大型系列专题片《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军事题材影片巡礼》导演(三个导演之一),获中国文联纪录片视协十佳纪录片奖;
曾担任《集结号》、《十月围城》等影片大型首映式典礼总撰稿;担任“年电影频道新春音乐会”总撰稿。
08张愉生于北京,先后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与日本大学艺术研究院,师从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映像学会会长岩本宪儿,取得艺术学(电影方向)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艺术史(含电影史)、电影作者、影像理论
开设课程:
世界电影史、日本电影史、日本电影概论、艺术流派与方法、艺术与社会生活
承担课题:
1、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日本当代动画导演创作风格研究》,
2、主持北京市教委《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项目》子项目《日本动漫艺术视觉呈现方式研究》,
3、参与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4、主持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研究项目《日本电影概论课程建设》,
5、参与江西省高校人文科学研究项目,《现代广告在汉字文化圈诸国的形成研究》,
6、主持北京电影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电影对手塚治虫创作的影响》,
7、参与日本文部科学省重点课题研究项目《战后日本电影与社会》,
主要论文:
戛纳上的日本电影:从《地狱门》到《小偷家族》,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6期
一种电影式图像——日本漫画的视觉呈现方式分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年第3期
伦理困境下的人性表达——评夏钢电影《夜色撩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3期
手塚治虫漫画作品中的电影化呈现,载于《面向当代的艺术理论与批评》,中国文联出版社,年12月
漫画『ぼくの孫悟空』から動画『西遊記』へ,芸術·メディア·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No.10
手塚治虫におけるディズニーの影響,芸術·メディア·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No.9
主要译文:
《机器人与空气人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2期
主要著作:
《日本青春电影物语》,上海人民出版社,
《面向当代的艺术理论与批评》(参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年12月
《艺术概论》(参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年10月
译著:
《黑泽明之十二人狂想曲》,上海人民出版社,
09杨远婴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理事
中国世界电影研究学会会员
中国港台电影研究学会会员
一、个人简历
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世界文学专业毕业,获文学硕士。
年秋至年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工作。
年春至年春,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工作。
至年,在俄国莫斯科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学习。
年,在英国伦敦大学Goldsmith学院传播学系访学。
年春至今,在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工作,任电影学系主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
二、主要研究方向:
电影史
电影作者
电影理论
开设课程:
中国电影研究
女性电影研究
主持《当代学术前沿讲座》
三、主要著作:
《当代中国电影》(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出版。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年出版。
《她们的声音》(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年出版。
《华语电影十导演》(主编)浙江摄影出版社,年出版。
《九十年代的第五代》)(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年出版。
《新中国电影50年》(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年出版。
《WTO与中国电影》(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年出版。
《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中国电影导演谱系研寻》(专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年出版。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年出版。
四、主要译著:
《疯癫与文明》米?福柯著(与刘北成合译),北京三联书店,年版。
《规训与惩罚》米?福柯著(与刘北成合译),北京三联书店,年版。
五、主要论文:
《电影的自觉――新时期电影论》,《当代电影》,年第6期。
《从符号学到精神分析学》,《当代电影》,年第4期。
《苏联电影的三次革命》,《当代电影》,年第6期。
《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当代电影》,年第3期。
《历史与记忆》,《电影艺术》,年第2期。
《爱森斯坦及其蒙太奇学说》,《当代电影》第6期。
《外国电影理论的发展轨迹》,《当代电影》,年第1期。
《在电视符号的背后》,《当代电影》,年第5期。
《阅读香港电影》,《当代电影》年第3期,被同年《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女性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女性电影》,《第一届国际华语电影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年版。
《现代性、文化批评与中国电影理论》,《电影艺术》,年第1期。
《世纪之末回看华语电影》,《文汇电影时报》,年11月19日。
《中国电影中的乡土想象》,《电影艺术》,年第1期。
《90年代的“第五代》,《当代电影》,年第4期,被同年《新华文摘》以《90年代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题目全文转载。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当代电影》,年第6期
《当下电影文化语境与青年导演的位置》,《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增刊。
《中国电影入世的话语表达》,《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第2期。
《郑正秋——社会伦理范式》,《当代电影》,年第2期。
《市民电影的滥觞》,《新京报》,年9月9日。
《孙瑜:别一种写实》,《当代电影》,年第6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影视艺术》(年第2期)全文转载。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群结构》,《中国电影年鉴电影百年特刊》,中国电影年鉴出版社,年
《以农民的名义》,《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中国电影出版社,年
六、主要译文:
《空间与节奏》,《世界电影》,年第4期。
《电影和声学》,《世界电影》,年第6期。
《第三涵义》,《当代电影》,年第2期。
《理论家及其研究对象》,《当代电影》,年第2期。
《左派激进主义电影理论的蜕变》,《当代电影》,年第1期。
《电影衰落了吗?》,《世界电影》,年第2期。
《电影话语与叙事:两种考察陈述的方式》,《当代电影》,年第5期。
《电影修辞问题》,《电影文化》,年第4期。
《电影语言和符号学问题》,《世界电影》,年第1期。
《〈菊豆〉:跨文化释义的阐释学读解》,《当代电影》,年第2期。
七、影视评论:
《评〈城南旧事〉的导演风格》,《电影文化》。年第1期。
《评影片〈夕照街〉》,《电影文化》,年第4期。
《评青年题材影片创作》,《当代电影》,年第2期。
《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评〈黑炮事件〉》,《当代电影》,年第3期,同年《评论选刊》转载。
《关于女导演创作的随想》,《中国文化报》,年6月22日。
《王朔电影随想》,《中国电影周报》,年3月2日。
《评〈疯狂的代价〉》,《当代电影》,年第2期。
《评〈本命年〉》,《当代电影》,年第6期。
《评〈都市牛仔〉》,《光明日报》,年5月18日。
《成熟及其缺憾——有感于滕文骥的新作〈黄河谣〉》,《中国电影周报》,年4月5日。
《娱乐与教化的双重变奏》,《当代电影》,年第1期。
《城市与人——评〈四十不惑〉》,《中国电影周报》,年8月13日。
《民族风格的新创作——评音乐作品〈磐〉》,《中国文化报》,年7月8日。
《海峡两岸电影理论交流札记》,《中国电影周报》,年2月18日。
《〈葛老爷子〉的意义》,《中国电影周报》,年4月22日。
《电视与电影不同的声画感知经验》,《音乐周报》,年8月27日。
《历史:记忆与叙述——〈海上旧梦〉感想》,《〈海上旧梦〉文集》,年
《民族寓言的音响幻化——论赵季平的电影音乐创作》,《中国电影周报》,年1月27日。
《文化冲突下的影视艺术》,《文汇电影时报》,年10月29日。
《两种电影两道风景——新都市电影的启示》,《中国电影周报》,年10月6日。
《老调子何时唱完?》,《中国电影周报》,年11月3日。
《少儿世界中的当代英雄》,《中国电影周报》,年12月8日。
《主旋律的通俗化——评电视连续剧〈情结千千〉》,《中国电影周报》,年4月20日。
《评电视剧〈下海的日子〉》,《中国电影周报》,年4月27日。
《电影的明天》,《艺术世界》,年第4期。
《明星的诞生》,《演艺圈》,年第2期。
《画面中的故事》,《演艺圈》,年第2期。
《银幕上的性和暴力》,《演艺圈》,年第6期。
《眺望历史彼岸——谈影视互动》,《电影新作》,年第1期。
《没有阴影的家园——薛芳芳和她的音乐电视》,《人民日报》,年6月12日。
《何处〈安居〉》,《中国电影周报》,年9月11日。
《波德诺尼——电影童年的迷幻》,《中国电影周报》,年11月20日。
《家庭影像与历史记忆》,《中国广播影视》,年第2期。
《一个族群的影像》,《当代电影》,年第3期。
《历史与隐喻――看电视连续剧「蓝色三环」》,《中国电影报》年1月28日。
《一起走过从前――评电视连续剧「一年又一年」》,《中国电影报》年9月23日。
《活着的幸福――评电视连续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国广播影视》年第4期。
《HollywoodUK--好莱坞英国》,《中国电影周报》,年1月4日。
《「刮痧」与好莱坞》,《文艺报》,年3月3日。
《:处女作电影印象》,《当代电影》,年第5期。
《建起大众文化场》,《电视艺术》,年专刊。
《评说谢晋》,《当代电影》,年第1期。
《评说李行》,《当代电影》,年第1期。
《评说陈凯歌》,《当代电影》,年第1期。
《评说谢飞》,《当代电影》,年第2期。
八、艺术对话录:
《与何平谈电影》,《电影通讯》,年第4期。
《与吴子牛谈电影》,《电影艺术》,年第6期。
《与周晓文谈〈二嫫〉》,《中国电影周报》,年8月18日。
《与李少红谈〈红粉〉》,《演艺圈》,年第8期。
《与王好为谈电影》,《演艺圈》,年第5期。
《与王西麟谈音乐》,《国际人才》,年第6期。
《与张和平谈文化工业现实化问题》,《当代电影》,年第2期。
《与赵季平谈电影音乐创作》,《当代电影》,年第5期。
《与谢飞谈电影》,《谢飞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年。
《我的这五年——与谢飞谈教育与创作》,《当代电影》,年第2期。
九、专栏主持:
《第五代:十年纪?十年祭?》,《演艺圈》,年第4期。
《从〈渴望〉到〈过把瘾〉:长篇电视剧创作得失谈》,《演艺圈》,年第9期。
《中国电影的现状》,《演艺圈》,年第10期。
《如何培养影视观众的艺术品位》,《演艺圈》,年第11期。
《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电影的互动关系》,《演艺圈》,年第12期。
《中国电影国际得奖正反说》,《演艺圈》,年第1期。
《“第六代”电影评说》,《演艺圈》,年第6期。
《当代城市电视剧解析》,《演艺圈》,年第8期。
《“知青”题材电视剧面面观》,《演艺圈》,年第9期。
《影视现状弊端说》,《演艺圈》,年第11期。
《年国际影坛回顾》,《演艺圈》,年第1期。
《西班牙电影的历史与现状》,《演艺圈》,年第2期。
《法兰西电影的魅力》,《演艺圈》,年第6期。
十、研究生教学工作:
从年起,开始承担硕士研究生导师职务,负责指导电影历史与理论方向的研究生。
十一、学术活动:
年,到加拿大参加中国电影展映与交流工作。
年,到台湾参加首届“海峡两岸电影理论”学术研讨会。
年,到广西参加电影音乐研讨会。
年,在北京参加全国美学理论研讨会。
年,到上海参加“世纪之交的电影理论”研讨会。
年,到香港参加“首届世界华语电影”研讨会。
年,在北京参加国际“亚洲电影收藏与保存”研讨会。
年,在北京参加《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栏目优秀节目评审工作。
年,到意大利参加默片电影节。
年,到台湾参加“华语电影历史与类型”研讨会。
年,到重庆参加金鸡百花奖“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电影”学术研讨会。
年,到浙江参加金鸡百花奖“中国电影: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趋势”学术研讨会。
2年,到韩国考察韩国电影创作和教学现状。
2年,到法国参加“中国电影回顾展”活动。
2年,到爱沙尼亚参加“黑夜电影节”。
年,到日本完成“当代日本女导演研究”的科研项目。
年,到美国纽约大学、费城天蒲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加洲大学洛杉基分校、南加大进行学术访问。
年,到日本横滨参加国际学生电影节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日电影教育研讨会”。
年,到上海参加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百年论坛”。
年,在北京参加“纪念中国电影一百周年国际论坛”。
十二、影视实践:
年与中央电视台海外专题部合作的专题片《跨世纪的和声-电影与高科技》。
年与广东电视台合作20集艺术专题片《中国音乐人》。
年为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翻译俄国经典影片《丑八怪》。
十三、主要获奖作品:
年为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跨世纪的和声-电影与高科技》一片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文化类一等奖。
论文《现代性、文化批评与中国电影理论》获年“金鸡百花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论文《中国电影中的乡土想象》获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
论文《百年六代影像中国》获年“金鸡百花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10张东钢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师文学博士
年7月被评聘为副教授,专业学术特长为戏剧与电影比照研究、电影意识形态批评和研究、电影作者论研究。年7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专著有《电影剧作的行动统一论》、《戏剧行动论》、《电影艺术学》等,
公开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
《霸王别姬:电影中的印象主义》
《新中国电影人物的变迁》
《第四代电影导演电影表演美学特征初探》
《视听语言创作与人物心理刻画》
《纪录纪实现实主义》
《何以玉成〈香魂女〉》
《电影:民间的说唱》
《谢晋的意义》
《什么是电影意识形态批评?》
《重谈农村题材电影创作》
《表演创作中的性格、动作、冲突三位一体论》等
著有电影剧本专辑《天启年间的生活》,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正式出版。担任编剧的电影《笛声何处》为年中国电影金鸡奖(苏州)电影节开幕式影片。
多年、多次主持、参加舞台剧导演创作实践教学活动,指导北京电影学院导演和表演专业、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的学生排练演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家》、《萨勒姆的女巫》、《都是我的儿子》等十余部话剧作品。
11吴琼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简历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专业),获文学学士;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理论研究室(电影叙事学研究方向),获文学硕士并留校任教。
二、研究领域
中外电影史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电影叙事学研究。
三、主讲课程
《类型电影》、《剧作理论》、《电影叙事学》等。
四、学术代表作
4.1专著、编著
[1]《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影片分析——华语武侠电影文本细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3]史论教学与艺术人才培养》[A].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著,排序第二)
4.2论文
4.2.1发表于CSSCI期刊及核心期刊:
[1]非犯罪电影中的黑色话语:传记、运动、歌舞和家庭类型的黑色梦魇[J].当代电影,(5).
[2]后现代碎片折射的爱情镜像——解析《》[J].电影评介,(1).
[3]《念念》:意象、视点、性别政治态度与伦理观念[J].电影评介,(5).(第一作者)
[4]朗?霍华德密码[J].电影艺术,(6).
[5]谍战那些事儿——中国历史上的反特片(一、下)[J].电影新作,(1)、(3).
4.2.2收录于论文集:
[1]权力与主体的博弈——近年英美政治传记片的意识形态走势,卢燕、李亦中主编:《聚焦好莱坞:类型电影的衍变与创新》[A].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年.
[2]青春性喜剧、男性友谊与自我认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解读,吴冠平主编:《坐看云起等风来:当代中国电影评述2-》[A].北京:东方出版社.年.
五、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
5.1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国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中国电影的类型——叙事分析和作者研究》(项目起止时间-),完成结项。
5.2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面上项目,项目名称:《中国类型电影创作现状和北京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起止时间:-),完成结项。
5.3国家发改委资助项目,项目名称:《中国电影:艺术与商业的平衡——电影产业“全球化”形势下中国主打电影类型定位》(项目起止时间:-),完成结项。
5.4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项目名称:《喜剧精神与时代精神交融:近年美国喜剧电影研究》(项目起止时间:-),完成结项。
5.5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一般项目,项目名称:《中小学影视教育视域下中美科幻电影比较研究》,项目起止时间(-),在研。
六、创作代表作
参与多部影视剧编剧工作,代表作有电影《警官崔大庆》(),电视连续剧《天命姻缘》(),《可怜天下男人心》(),《风云世家》(),《奇缘背后》(2),《重金防线》(),《海上嫁女记》()等。《海上嫁女记》入围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七、荣誉表彰情况
7.1获评北京电影学院年度、年度“师德十佳”称号。
7.2主讲的《类型电影》课程获评北京电影学院年度、年度“精品课程”。
7.3获评年度、年度北京电影学院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荣誉。
7.4获评年度、年度北京电影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荣誉,年度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荣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