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种铸基石。杂稻制种作为国家战略性的核心产业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贵州省岑巩县就一直把它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特别是“十二五”以来,该县将其列为县域农业“八大支柱产业”之首抓大做强,制种面积实现近5万亩,产值近2亿元,正在从制种大县向制种强县迈进。
杨家嫦摄
打造优质品牌万户农民获益
“八月稻花香,景美似画廊。几许秋风过,流金一地黄。”入秋后的岑巩县,处处洋溢着丰收在望的画卷。
正午时分,思旸镇岑丰村村民李复坤走在田坎上,看着自家承包的稻谷一天天成熟,心里乐滋滋的。李复坤今年流转了亩稻田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按照目前的长势来看,亩产斤不成问题,收入预计超80万元。”此外,李复坤今年还流转了多亩水田用来发展优质稻思州水晶米,预计创收30余万元。
据岑巩县农业部门分管负责人田家先介绍,杂稻制种是该县一项传统产业,全县像李复坤这样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的农户就有1万多户。
徐学练摄
产业成就一批“土专家”、“洋教授”
40多年来,岑巩县所产杂稻种子主要销往湖南、安徽、江西、广西、四川、重庆等地,并出口越南、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制种农户通过制种不仅发家致富,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洋教授”,有的甚至还被聘请到国外去传授制种知识。
注溪镇周坪村哨坪社区党支部书记杨代军就是其中一名。岑巩县龙江河边长大的杨代军,对水稻有着深厚感情。通过长期劳动实践,杨代军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制种本领。年,杨代军受湖南袁氏种业科技公司委托,带领11人的制种技术队伍到孟加拉国指导当地农民进行杂稻制种生产。由于在国外制种效果反响好,袁氏种业公司又先后两次派杨代军带队出国指导制种,技术传授到印度尼西亚、缅甸和泰国等国家。
一时间,杨代军坐飞机出国当农技专家成为当地“热门新闻”,村民羡慕之余,纷纷登门学艺。在杨代军的带动下,当地群众通过发展杂稻制种产业逐渐富裕起来,年底,周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1万元。
杨家嫦摄
“岑巩模式”让制种大县步入制种强县
“多年来,岑巩县一直大胆尝试多种发展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被专家学者誉为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的‘岑巩模式’。”该县农业分管副县长吴朝令说。
据悉,为了稳产增产、节约劳动资源、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近年来岑巩县引进了全程机械化成套设备高产栽培技术。田家先说,通过全程机械化成套设备高产栽培、机械杀虫、机械赶花,每亩可节约至元成本,亩产值将增至元左右。
同时,岑巩县加强校地、公司合作,更好地为制种农民服务,保障制种产业安全健康稳步发展。分别与中种集团、四川宜宾农科院等5家科研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从中国农大、西北农林、南京农大等“”、“”高校引进高层次、紧缺型人才6名。聘请湖南、重庆种子公司的技术专家,对县域种子公司技术员进行系统培训。再由技术员通过举办办培训班、现场会、实地指导等方式,先后培训制种农民4.6万人次,以保证每个制种点2名以上农民技术员。(杨政权)
——摘自《西南商报》
策划:陈永祥
审核:杨政权
编辑:张超
请长按愤怒血溅上海医院诊室nbsp医心滴刚果金农业发展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