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

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商报_商报特点 > 商报品牌 > 刘畅与孟丽华的姐弟文友情

刘畅与孟丽华的姐弟文友情

发布时间:2021-11-14 18:41:36   点击数:
北京看青春痘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117/8598820.html

年8月10日,孟丽华与刘畅在云南昆明郑和公园。

一转眼,与孟丽华大姐第一次在云南昆明见面,两年了;离第二次在山东威海见面,也已八个月了。大姐的亲切笑脸,时常在眼前浮现;大姐的爽朗话语,也时常在耳边回响。

在昆明相见是在年8月上旬,时值中国西部散文学会旗下的南国文学社建社一周年,此去是参加周年庆及以赞助商冠名的“古滇梁王酒”征文颁奖。我是作为征文获奖者参加,获金奖作品为《我与南国文学的情缘》,孟丽华是作为《南国文学》平台编委代表参加。实际上,在见面前已相互知晓和欣赏。孟丽华老师当时已是吉林省作协会员,写过大量优秀作品,出版过25万字散文集《走过雨季》。作为平台编委,勤恳敬业,深受作者和读者尊重。

而我引起她的注意,则源于我的两篇评论。一是年5月首发的,长达万字的《浅谈卢小夫及其散文作品》;二是年7月首发的,七千多字的《李景小说与散文赏析》。客观地说,这两篇评论当时确实引起较大反响。为宣传卢小夫、李景的作品,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又因为卢、李二人分别是正副社长,实际上,为宣传南国文学社,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孟丽华老师对这两篇评论赞赏有加,因而,当在昆明相逢时,便一见如故。刚开始还互称老师,很快便以姐弟相称。尤其令人感动和欣喜的是:不久后,她就写出了三千多字的《从刘畅老师的两篇评论说起》,对这两篇评论做了系统解析和高度评价,以下摘录其中的两段——

说到写卢小夫那篇:“如此细致入微、如此字斟句酌、如此热情洋溢、如此有理有据地去点评一位作家的文品到人品,阿刘老师做到了。评论从西藏之行与卢小夫先生相识,写到与之分别后其数篇作品,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把小夫的散文剖析得鞭辟入里,头头是道。看到绝妙处,令人拍案叫绝。”

说到写李景那篇:“在阿刘老师的赏析一文中,重点对李景的小说、散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做了全面的赏析,表现了阿刘老师深厚的写作功底,超强的鉴赏能力,精美的语言艺术,别致的表达技巧,以及他把握主体、以情动人的写作风格。”

大姐如此抬爱,我深受感动,也愧不敢当。当时,适逢我的诗文集《为时代放歌》即将出版,因书中也收入了这两篇评论,便临时决定,将大姐这篇赏析,作为附录也加入书中,出版后即馈赠孟大姐惠存,成了姐弟情深的最好见证。

自此后,每当各自在不同的平台发了新的作品,也会相互留言点评。短则几十字,长则几百字。去年4月起,我开始汇编《为多位文友作品点评集锦》,在去年5月(第二辑)中,我还收录了对她女儿朱曦坤(小贝贝)散文《复活的月季花》的点评——

朱曦坤是我年8月在云南相识的孟丽华大姐的女儿,第一次读她的作品,我脑子里立即冒出16个字:一对母女,两代作家;薪火相传,竞放光华。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不是简单表象地夸赞月季花美丽的外貌,而是记录了一个重生的过程。这盆月季花是作者从楼后草丛捡到的,有人从楼上丢弃扔下的,快要枯死的月季花。她顿生怜悯之心,小心翼翼带回家,重新修枝栽在新盆里,放在阳台向阳通风处。每日松土,浇水,细心呵护。到了第八天,终于焕发生机,冒出一个个嫩芽。

接下来,作者又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复活后的月季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直至花朵盛开,怒放。本文既展示了被作者称为“月季花公主”的美丽,也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彰显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还有作者的爱心,从而升华了主题。

朱曦坤是英语专业毕业,令人惊喜的是,她不仅会写散文,小说也写得很棒,不能不说除了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母亲孟丽华作家的遗传基因,还有孟老师的言传身教。相信青出于蓝胜于蓝,小贝贝的文学大道会越走越宽广。

孟大姐看后很高兴,也很感动,欣然写下热情洋溢的留言:“一口气拜读了刘畅老师为25位作家写的精彩评论。不由得发自内心为刘老师妙语连珠、精彩绝伦的评论拍案叫绝!刘老师的评论每篇都独具特点。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行文流畅,评论恰当,字字珠玑,句句莲花。再现了原文主旨。让人有种好文不厌百回读的感觉。读刘畅老师的评论,就如同浏览了众多原作者的原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潇潇洒洒的文字,娓娓道来的情节,条分缕析地赏读,鞭辟入里的评论,为我们着实提供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让我心满意足,受益良多。

尤其是看到刘畅老师为我女儿小贝贝的《复活的月季花》一文留下的美评。心里又高兴、又感动。高兴的是,女儿能跻身于文学作家行列,并很荣幸地得到了刘畅老师(《为时代放歌》一书的作者)亲自点评赐教,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感动的是,刘老师能关怀下一代的成长,不惜放下作家的身段,不厌其烦地为女儿的文章由表及里地进行阅读分析。透彻的点评,使其借物咏人的特点更加突出,深刻地揭示出有内涵的东西。可见刘畅老师除了深厚的笔底功夫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评论使主题更加升华,这是最令我敬佩之处!”

而去年7月我编的《为多位文友作品点评集锦》(第三辑)中也收录了我对孟大姐散文《我的好友黎烈南教授》一文的点评——

近日,有幸拜读了孟丽华老师的新作《我的好友黎烈南教授》,被深深感动了。本文通篇写了一个大大的“情”字:夫妻情、博友情、知青情、师生情等等。

从这一篇中,我们知道了孟老师笔名虎妞老师的来历。年,丈夫朱春祥开了博客,友人帮他取了个昵称“祥子和虎妞的良缘”。因丈夫名中有祥,联想到老舍笔下的祥子,孟老师也就自然成了“虎妞”,这是一个温馨的佳话。然而,随着年丈夫祥子病故,便成了痛苦的回忆。孟老师的“天”塌了,精神崩溃了,终日以泪洗面。她接过丈夫的博客,续写着“祥子与虎妞的良缘”,排遣内心深处痛苦的思念。就在此时,黎烈南教授在博客中出现了。他悉心关怀,热心开导,并耐心指导“虎妞”的写作。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让人感动,因为他送来的是温暖。黎教授是博友,也如恩师和兄长。终于,使孟老师振作起来,走出迷茫,走过雨季,将对丈夫的思念,化成文字。从那至今10余年,她与黎教授虽未谋面,但友情历久弥坚。且在此过程中,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发表了大量作品。年,出版了25万字散文集《走过雨季》,并加入了省作协及多个文学组织。

而此文中,通过作者与黎教授的交往,读者也知道了更多关于黎烈南的事。黎烈南曾是北京知青,当年插队内蒙古期间,被毛驴踢伤脾脏。在他生命垂危之际,需要输血,当天从四面八方赶来多名北京知青为他输血,挽救了他的生命,也凸显了人间大爱。插队11年后,他回到了北京,先在北京图书馆任管理员,后又考入北师大,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讲课风格和人格魅力,使他受到空前欢迎和广泛爱戴。

年,黎教授出版了44万多字的《物象景象意象》——古典诗词丛谈一书。馈赠了孟老师,并题字:孟丽华女士指正黎烈南上,可见谦谦君子之风。此书由黎烈南师兄柴剑虹作序,除对“三象”作了赏析外,还透露了一个趣闻轶事:黎教授生活上有些大大咧咧,曾称柴师兄为师姐。因此,邓魁英先生专门请启功先生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细”字,赠给烈南好友。其实,他不是一个粗心的人,在做学问上,绝对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文中列举一些具体事例加以诠释。文章的最后对黎教授的为人为文作了归纳总结,黎烈南的形象,先是跃然纸上,又仿佛从文中走出,就站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到可亲可敬。

孟大姐看后,又写下很长的留言:“刚刚看到刘畅老师《为多位文友作品点评集锦》(第三辑),非常高兴,也十分震撼。在短短时间内刘老师竟能写出洋洋洒洒、万言之多的点评。除了他本身超人的才气外,可见文字功底十分了得!在此之前,刘畅老师在点评集锦(第一辑)中对我的文也曾有过真心点评,在(第二辑)中对我女儿朱曦坤(笔名小贝贝)的文章更是作了精彩点评,对我们母女在写作上取得的点点滴滴的成绩给予热情洋溢的鼓励和支持!我本人真的是特别地感动。

尤其是这次点评时,把我写的《我的好友黎烈南教授》放在了第二位。我是在有些诚惶诚恐、愧不敢当的忐忑心情下读完了老师的评论的,读后感到心里有种暖暖的感觉。刘老师的点评使我倍受鼓舞,同时也深深折服刘老师的才华。能把一篇5千多字的文章,在短时间内用凝练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做出精准的评论,实在难得!让我折服!让我敬佩!也让我看到刘老师对文友一颗真诚的心。”

去年8月,南国文学社又迎来成立两周年,孟大姐又悉心写下散文《感谢文学,让我与南国文学结缘》。我在《为多位文友作品点评集锦》(第四辑)中又收录了对这篇的点评——

孟丽华老师饱含深情地记述了与南国文学的结缘,以及参与平台编委,为南国文学社付出的艰辛努力。因为文学社,与更多的文友相识相知,增进了纯真友谊,也激发了创作热情,提升了创作水准。使生活更加充实,人生更有意义。

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一个集体若想做出一些成绩,成就一番事业,带头人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固然重要,团队的贡献和大家的支持,同样不可缺少。南国文学社自然也是如此,从建社两年产生的影响力看,编委团队功不可没,文友支持更是重要因素。孟丽华老师作为编委团队主要成员,为《南国文学》平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此,大姐也作了留言回复:“看了刘畅老师《为多位文友作品点评集锦》(第四辑),很感动。感谢刘畅老师对我拙作的精彩点评,不仅是他的文学水平艺术鉴赏能力让人服气,最主要的是能够公平公正地评价一个普通编委在团队中所起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对两年来默默无闻的劳动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修养。谢谢刘畅老弟!”

左起:安雷生,姚中华,朱全吉,张成莲,孟丽华,刘畅,年11月28日在山东威海。

去年11月下旬,在山东威海,我有幸与孟大姐第二次见面。此次是去参加“首届吴伯箫散文奖”颁奖,我的获奖作品是《回忆写信的年月》,她的获奖作品是《乌拉盖之行散记》。期间还举行了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安雷生《翻越父亲那座山……》作品研讨会,孟大姐作了大段发言,不久后她又据此整理扩写成《读安雷生翻越父亲那座山……有感》。我在今年1月编的《为多位文友作品点评集锦》(第五辑)中也收录了对这一篇的点评——

拜读了孟丽华老师的评论,脑子里冒出一句话:心中有语道不得,大姐评论在前头。这篇评论洋洋五六千字,很专业、很全面、很深刻、很感人。对孟大姐,我很佩服。

安雷生老师的父亲是年6月20日仙逝的,享年83岁。安老师痛彻心扉,无限哀伤,操办完后事后,即写出了长达万字的怀念文章《我爹》。字字血,声声泪。我看后被深深感动,随即也写了篇《读安雷生我爹有感》的短评。开头写到:安雷生的一声哭喊——“爹啊!”让人若见山谷垂云,似闻大海惊涛。不禁感慨:生子当如安雷生。有钱人可以把葬礼办的很风光,但这篇祭文却是最贵重的祭品。

后来安老师又在一万多字《我爹》的基础上,扩写为三万多字的《翻越父亲那座山……》,这已是一部父亲的传记,可作为家史,供子孙珍藏流传。同时也是写父亲主题的精品力作,可作为范文,值得读者学习借鉴。

孟丽华老师的这篇评论,可谓有广度、有高度、有深度。不仅对主题思想作了全面解析,对艺术表现也作了深入阐述。并通过对同类主题文章的横向比较,得出结论:此文不逊色经典,也堪称经典。可谓论点突出、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从而使这篇评论也成为优秀的评论,与原文相得益彰。可作导读,有利于读者深入领会原文,并受到触动,得到启发。

对此,大姐同样给予热情回应:“谢谢刘畅老师为我的拙文进行的精彩点评!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刘畅老师在评论中能够阐明主旨,把握重点,逐层展开,做到了条分缕析,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这篇评中之评,不仅彰显了刘畅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及高超的文学鉴赏能力,而且也体现了他悲天悯人的文者情怀。才情、真情、及对文中主人公寄予的无限同情,从他的笔底汩汩流出……说是评论,其实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刘老师真是大笔如椽,功底深厚。敬佩您!并感恩是文学让我们相遇!”

孟丽华家住吉林,也是蒙古族人,因而有着东北人和草原民族所特有的热情爽朗和开阔胸襟。今年7月,我在《为多位文友作品点评集锦》(第七辑)中,又收录了对她不久前的散文《草原深处传来悠扬的马头琴声……》简短点评——孟大姐由马头琴协会联想到马头琴传说,用大手笔、大篇幅,颂扬了大草原、展现了大视野、抒发了大情怀。给您点个大大的赞。

她同样有评必复,令我感动:“拜读刘畅老师的评论文实在是学习和提升自己知识和水平的良机。这次又看到了刘畅老师为众多文友写下的多篇评论,逐一拜读过后,受益匪浅。因平时杂事繁多,没有更多的时间逐一详细读到更多文友的文章,但今天通过读刘畅老师的评论了解到了更多文友们写的文章的内容梗概,也满足了我的读书需求,非常高兴。特别值得欣慰的是,刘畅老师的评论文中也写到了我的那篇《草原深处传来了悠扬的马头琴声……》,虽廖廖几言,但评价很高,是鼓励!是力挺!在此深深地致谢!并祝刘畅老师在文学之路上文健笔丰,再创辉煌。”

孟丽华还是一名老党员,有一颗赤胆忠心,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作品充满正能量。在去年抗疫关键时刻,她就写出了多篇相关作品,歌颂逆行医护人员以及一线防疫人员和志愿者。今年适逢建党百年,孟丽华迸发出很高的创作热情,也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

正如她自已近日所言:“我真幸运!今年正好赶上建党周年的伟大日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遇到了百年难遇的,富有纪念意义的大事件。我参加了庆祝建党周年的系列活动,首先我参加了年12月底在北京瑶台山庄举行的庆祝建党周年《百年丰碑?中华儿女风采录》的活动,我的参赛作品《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荣获了这次第六届高峰论坛组委会颁发的‘新时代文学艺术成就奖’并上了特制双封面人物。本人业绩也入编了《百年丰碑?中华儿女风采录》这部大型典籍。这次在西散南国文学举行的《献礼建党周年征文大赛》活动中,我参赛的征文《我的同桌“烤烟大王”的今昔》又荣获了二等奖。我是多么欣喜!多么快乐!感谢第六届高峰论坛组委会!感谢南国文学给予我的殊荣!”

应该说,有付出总会有回报。在与文友交往中,可得到友谊;在阅读作品中,可获取信息、见识和感悟;而在实践和创作中,也会积累经验,并不断地提升水平。祝愿孟大姐永葆创作热情,也永葆艺术青春,期待她还有更多好作品问世。

年8月上旬于深圳

作者简介:刘畅,网名阿刘。安徽霍邱人,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从军,本科学历,深圳工作。代表作:长诗《改革开放颂》《共和国礼赞》,论文《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等。出版诗文集《为时代放歌》,著有文学评论集《与知音共鸣》(待出版)。现为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学学会会员、《文笔精华》等微刊顾问、《青年文学家》理事。荣获古滇梁王酒征文金奖、建国70周年优秀作品奖、首届吴伯箫散文奖等奖项;荣登年和年山东散文排行榜及年南国散文排行榜。先后在《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网站;《黄河文艺》《西部散文选刊》《文艺界》《上海散文》《深圳文学》《作家文学》《百姓作家》《生态新时代》等杂志;《阿克苏日报》《新滁周报》《皖西报》《安徽商报》《安徽工人报》《华东电力报》等报纸刊发过各类文稿。

海河文学编辑部

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choushangbao.com/sbpp/1493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