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

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商报_商报特点 > 商报品牌 > 海洋快讯19115

海洋快讯19115

发布时间:2021-8-31 13:55:13   点击数:
中科白癜风医院喜迎国庆 http://m.39.net/pf/a_5739699.html

年第02期

.1.9-1.15

助您快速了解海洋热点资讯!

海洋热词

数据来源于海洋类新闻网站中

近一周的词汇热度统计

快讯速览

◆自然资源部印发《通知》规范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编制

◆《海洋防灾减灾术语》正式发布

◆《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发布

◆深圳发布海洋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专题调研报告

◆沪上首个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建成启用

◆“深海一号”能源站交付启航

◆中国首个海底数据舱在珠海揭幕

◆浙江海洋大学开展海洋锋面及渔业资源调查

◆南海海洋微生物调查第一阶段工作在深圳完成

◆中国首台全自主商用深海高清高帧率网络摄像机问世

◆中国第一艘燃料电池游艇在大连海事大学研发成功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编制总结会议召开

◆前沿海洋高品质牡蛎论坛在青岛举办

◆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研讨会成功举办

◆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洋灾害专题展览开放

◆卫星成像技术应用于全球珊瑚礁地图集绘制

◆欧盟委员会促进海洋空间规划合作

◆国际团队调查大西洋深海生物多样性

◆日本《绿色增长战略》提出碳中和发展路线图

海洋政务自然资源部印发《通知》规范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编制1月8日,《自然资源部关于规范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编制的通知》印发。《通知》全面规范了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编制,并提出加强海域使用论证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在规范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方面,《通知》明确,海域使用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也可委托有关单位编制,对论证报告编制单位不再要求有相关资质。落实了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要求,明确不得承担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的情形,并明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实行主动公开。在加强海域使用论证监督管理方面,《通知》明确了加强海域使用论证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包括质量评估、监督检查、信用监管、责任追究等。(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海洋防灾减灾术语》正式发布

近日,《GB/T—海洋防灾减灾术语》推荐性国家标准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术语》国家标准在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指导下,由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承担编制。《术语》针对当前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现状,首次规范界定了我国海洋灾害风险防范、海洋灾害应急、海洋灾后恢复重建等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中涉及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术语》国家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我国海洋防灾减灾领域术语国家标准的空白,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管理、科研、教学、新闻、出版及相关活动提供了规范性用语,对全面构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公众海洋防灾减灾意识乃至提高海洋灾害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来源:央视新闻)

《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修复

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发布

日前,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林业局共同编制的《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根据方案,未来5年福建省将开展实施红树林整体保护、加强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管理、强化红树林生态修复的规划指导、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强化红树林科技支撑、加强红树林监测与评估、完善红树林保护制度体系等7大重点行动,推进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建设,逐步完成自然保护地内的养殖塘等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的清退,恢复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在适宜恢复区域营造红树林,在退化区域实施抚育和提质改造,扩大红树林面积,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来源:福建日报)

深圳发布海洋生态保护和

合理开发利用专题调研报告

日前,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发布《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专题调研报告》,对“十四五”期间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出建议。建议尽快试点海洋生态补偿及损害赔偿制度,明确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的索赔主体、赔偿范围、赔偿程序、赔偿标准和形式等。(来源:南方日报)

沪上首个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建成启用

1月9日,位于杭州湾畔的上海湾区海洋文化交流中心举行启用仪式,这是沪上首个海洋文化交流中心,标志着金山区全力打响“上海湾区”城市品牌又有新动作,研究和发展上海湾区海洋文化有了实质性进展。中心将通过恢复重建大金山天后宫、倾情打造台商之家、成立上海海事大学金山嘴海洋文化研究基地、上海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址、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基地等有力举措,助力金山打好“海洋牌”“文化牌”,努力将上海湾区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海洋文化研究和繁荣的新高地。(来源:人民网)海洋科研

“深海一号”能源站交付启航

1月14日,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在山东烟台交付启航,它的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对提升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支撑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深海一号”能源站将于今年2月抵达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实施油气生产设施的现场安装,用于开发我国首个米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气田。据悉,“深海一号”能源站在全球首创半潜平台立柱储油,最大储油量近2万立方米,实现了凝析油生产、存储和外输一体化功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技术优势。(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首个海底数据舱在珠海揭幕

1月10日,由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打造的中国首个海底数据舱在珠海高栏港揭幕,标志着中国大数据中心走进海洋时代。“海底数据中心项目(ProjectUDC)”是将服务器等互联网设施安装在带有先进冷却功能的海底密闭的压力容器中,用海底复合缆供电、并将数据回传至互联网;海底数据中心(UDC)通过与海水进行热交换,利用巨量流动海水对互联网设施进行散热,有效节约了能源、资源。(来源:中国新闻网)

浙江海洋大学开展

海洋锋面及渔业资源调查

年,浙江海洋大学开启了自主航次——“海洋锋面及渔业资源长期调查计划”。航次计划以北纬30°和北纬31°为主要断面,从舟山出发往东开展调查,科研人员称之为“舟山线”。目前,该航次已完成年度任务。航次开展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调查,完成了2条主断面,共21个定点站位观测。获得了21站次温盐深仪观测剖面,水样71个,表面沉积物样品21个,底层拖网20次。年11月,项目开展了第二个航次调查。航次的主要科学目的是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开展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工作,对该海域的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和海洋环境过程及与海洋相关的大气和地球科学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提高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科学研究水平。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南海海洋微生物调查

第一阶段工作在深圳完成

日前,由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牵头发起的“南海海洋微生物调查”项目第一阶段实地采样工作已顺利完成。该项目自年启动,历时3年对深圳11条河流、6个入海口进行水样和底泥样品采集,功能收集保存微生物株系5万余株,获得高通量测序数据12.2T(太字节),并已对红杆菌、红环菌、弯曲菌等46个株系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该项目由广东海大深研院下属科研团队广东省水生动物健康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中科院微生物所、深圳市渔业服务与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华大基因等单位共同启动,立足深圳,计划分三阶段、9年时间探查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微生物资源,并建立包括种质资源库、基因资源库、活性物质库、病原库在内的“四库全书”。(来源:深圳商报)

中国首台全自主商用

深海高清高帧率网络摄像机问世

近日,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主持研发的全国产自主商用深海高清高帧率网络摄像机问世,系中国首台,目前已顺利通过海上试验。据悉,该款摄像头最深可以支持探测马里亚纳海沟。该款摄像机的问世,将填补商用国产深海摄像机领域的长期空白。同时,由于其价格仅为国外同类设备的一半左右,因而有望打破国外垄断,为中国深海视觉探测提供全国产自主解决方案。(来源:中新社)

中国第一艘燃料电池游艇

在大连海事大学研发成功

日前,大连海事大学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造的中国第一艘燃料电池游艇“蠡湖”号通过试航,标志着我国燃料电池在船舶动力上的实船应用迈出关键一步。研究团队依托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先后解决了船舶氢气加注、氢气瓶组轻量化、涉氢安全设计、船用燃料电池系统设计、船舶混动系统设计等技术难关。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燃料电池游艇船长13.9m,采用70KW燃料电池及86KWH的锂电池组成混合动力,设计船速18km/h,续航km,可载乘员10人。船型及动力等接近于国外的对标船型,而对于电动船最为关键的续航指标已略有优势。经过半个多月的海上调试,该船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顺利通过试航。(来源:大连海事大学)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

编制总结会议召开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与指导,全国涉海单位近位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编写完成,《报告》编委会于年12月底以视频会议形式组织召开编制总结会议。本次编写完成的《报告》聚焦海洋与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应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海洋与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第二部分——气候变化的影响;第三部分——适应气候变化。系统总结了中国在海洋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科研成果,全面评估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关键海区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及其相伴随的影响,预测了海洋与气候变化趋势,从海洋角度来探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对策、措施和政策。(来源:海洋国家实验室)学术论坛

前沿海洋高品质牡蛎论坛

在青岛举办

1月10日,由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协办的前沿海洋高品质牡蛎论坛在青岛举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崇明,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建廷,海南大学教授王爱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莉,宁波大学研究员徐继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国内水产养殖领域企业界、科技界和金融界知名专家等余人参加论坛。与会专家围绕“中国三倍体牡蛎种业升级与良种化进程”核心议题,从三倍体技术与牡蛎产业发展、软体动物疱疹病毒及其对贝类养殖产业的危害、我国牡蛎养殖与高品质牡蛎产出关键技术、三倍体牡蛎产业进展等4个方向作了精彩报告。(来源:青岛早报)

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

研讨会成功举办

1月11日,由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与中国海事政策法规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线上视频的方式召开。此次研讨会吸引了近名来自相关政府机关、海事法院、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以及港航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和关心海上交通的专业人士参会。大连海事大学原校长吴兆麟教授,海南大学法学院、国际海法与争端解决中心主任、《海洋法律与政策》主编傅崐成教授以及中国海事政策法规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陈鹏教授三位专家分别对《海上交通安全法》的“前世今生”做了回顾与展望,并对《海上交通安全法》的修订草案做出评析,提出完善草案、推动《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订工作顺利进行的整体思路。中国政法大学张丽英教授、厦门大学何丽新教授、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朱作贤教授、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阎铁毅教授、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彭先伟律师、大连海事局督察处于登君副处长六位专家学者围绕《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的具体条文,就相关争议焦点发表见解、阐述观点。(来源:大连海事大学)海洋教育

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洋灾害

专题展览开放

经过5个月的设计、施工与布展,年1月1日,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洋灾害”专题展览正式与观众见面。展览占地约平方米,包括动态星球、风起浪涌、山崩海啸、冰冻危机、海岸防护等主题内容,通过沉浸体验、参与互动、复原场景、视频展示等多种手段,带领观众系统了解海洋灾害及防灾减灾知识。观众可身临其境般感受扑面而来的巨浪台风,在长达50米的造浪池前直观感受人类的防灾智慧,在显微镜下发现那些可能带来生物潮的小生命的活跃……通过一串串精确数据、一幅幅震撼场景、一个个精彩体验,深层次认识海洋,进而认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

(来源:国家海洋博物馆)

国际海洋动态

卫星成像技术应用于

全球珊瑚礁地图集绘制

日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艾伦珊瑚地图集”项目展开合作。该项目旨在利用卫星技术创建高分辨率的珊瑚图像,对其进行分析并绘制详细地图,包括对珊瑚礁的深度及其位置等进行分类。该地图集将提供基准,以监测珊瑚白化现象和其他短期变化,为决策提供证据,并通过具有说服力的科学知识引导公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choushangbao.com/sbpp/1450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