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
科学赋能气象新
深圳新闻界离退休老同志
到光明开展“学党史看变化”活动
区长蔡颖参加座谈共话发展
3月25日、26日,深圳市新闻人才基金会组织深圳新闻界副局级以上离退休老同志赴光明区开展“学党史看变化”参观考察活动。被科学和生态赋能的崭新光明,绿意逶迤,花木竞放,赏心悦目,让老同志们大饱眼福。考察期间,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蔡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大岭与老同志们座谈交流,共话光明建设发展。深圳市新闻人才基金会理事长、原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兼深圳特区报总编辑王田良介绍,此次参观考察光明区的新闻界老同志,都是深圳各主要新闻单位不同时期的管理者和创办人,同时也是深圳特区发展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
老同志们表示
光明区是改革开放四十年
辉煌成就的生动例证
当前
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
本次来光明区参观考察
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
改革开放史党课
科学城快速崛起更多“春天的故事”
将在这续写
?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是老同志们考察的首站。在讲解员的介绍下,老同志们先后走进音乐厅、大剧场、美术馆参观,“很美”是他们最直接的感受,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把“美”留住。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资料图片)
这座被称为“光明之眼”的深圳北部新地标,今年2月6日举行首个公众开放日,高品位高颜值的场馆精彩亮相,迅速成为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打卡地。原深圳商报社总编辑高兴烈说:“人才不是喊一句就会来的。光明文化艺术中心设计理念、建设效果时尚有范,光明科学城得有这样高品质的配套,才能吸引人才。”
△深圳新闻界老领导在深圳湾实验室参观。
其实,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人才已经在参与光明科学城建设。位于高科国际创新中心的深圳湾实验室是光明科学城的重大科研机构。老同志们现场了解到,去年6月18日入驻光明以来,实验室在职高水平研究员已达数百人,在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基础研究及治疗、罕见病基础研究、药物有机合成、药物蛋白计算等方面取得进展。
△深圳湾实验室。(资料图片)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被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称为“世界级大手笔”的99平方公里光明科学城,随着综合粒子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等大科学装置,以及深圳湾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科研院所相继落地、建设、投用,光明区正在加快打造成为引领源头创新的策源地,争做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
△深圳新闻界离退休老同志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参观,听取校方介绍学校发展规划情况。
离开深圳湾实验室,驱车沿着光侨路往公常路方向走,就到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阳春三月,围山而建的深圳校区,掩映于青翠欲滴的森林中。“就是要多引进中山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校区什么时候能全部建成?”一来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老同志们观看校区沙盘后连连发问,兴致勃勃地了解校区有关情况。
作为中山大学的主体校园之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已于去年8月投入使用,目前深圳校区在校本科生人、硕士研究生人、博士研究生人。深圳校区一期建设项目将在今年底全部建成交付使用。
一览生态好风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
在左岸科技公园展厅了解光明科学城总体规划建设进展等情况后,老同志们来到与展厅相邻的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建设项目(光明段),乘坐电瓶车游览碧道,只见河水潺潺,鱼虾游弋,宽阔的水面时不时有长满水生植物的浅滩露出,成为白鹭的歇脚地。三月的春风拂面吹来,让人心旷神怡。
△左岸科技公园。(资料图片)
老同志们回忆,十多年前的茅洲河让人不想靠近,因为工业化污染,浑浊不堪。随着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建设项目(光明段)推进,这里成了亲子游玩的网红景点。周边居民乃至更远的市民,都喜欢相约茅洲河沿岸,欢度休闲的好时光。
△一群小朋友在家长的看护下在茅洲河戏水。(资料图片)
近年来,光明区一以贯之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区工作的重要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步规划,统筹布局,“科学蓝”和“生态绿”构成了光明区两大基本底色。年1月-10月,光明15条主要干支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及以上标准。其中,茅洲河综合治理被国家、省、市充分肯定。
△参观光明小镇,老同志们流连忘返。
△虹桥公园。
来光明区生态游,打卡网红景点,已经成为深圳市民的热门选择。比如,今年春节首次完整亮相的虹桥公园,仅在初一、初二两天,创纪录每天吸引8万多名游客入园参观,一出道人气就旺。老同志们先后来到虹桥公园和光明小镇欢乐田园,游览虹桥、大顶岭绿道、探桥、浮桥和欢乐田园花海,一览光明山水田园好风光。
△探桥。(资料图片)
漫步光明,欣赏大顶岭、茅洲河、光明湖及欢乐田园美丽风光,品尝烧猪、濑粉等特色美食,让人们身处现代都市,也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未来精彩更可期力争成为
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典范
?
考察中,光明这座正在迅速崛起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向老同志们展示了它特有的科学魅力和生态之美。
这些眼前的建筑与风景,在老同志眼里曾经是截然不同的模样。作为深圳新闻界的前辈,他们许多人曾到过光明采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来这里采访过养猪场的工人,看到的是大片大片荒草丛生的山,错落分布着一些低矮的房屋。”深圳广电集团原总编辑苏会军说,“光明再也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老样子了!”深圳广电集团原总裁陈君聪感慨道:“光明发展太快了,城市品质也上来了。”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光明正在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今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天,光明区即召开高质量高颜值发展大会,出台《光明区关于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高颜值深圳北部中心的实施方案》,提出“一年见成效、三年大跨越、五年树典范”的工作目标,力争到年高质量高颜值发展成效显著,成为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典范。
考察结束后,高兴烈表示,光明区沿着“光明大道”取得了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显著成果,是改革开放四十年辉煌成就的生动例证,很好地为老同志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改革开放史党课。自己天天看《宝安日报·光明新闻》,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