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革命文化、体味河源古色古香的客家文化、共享河源绿色发展成果……4月22日至23日,“湾区之眼·河源怀抱”河源文旅红色系列之“重走红色线路、传承红色基因”河源文旅大湾区全媒行活动成功举行。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由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南方卫视、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香港商报、澎湃新闻、腾讯新闻、新浪广东、凤凰网等十余家粤港澳大湾区或驻大湾区的媒体30余名记者、旅游达人组成的踩线团走进河源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点、生态旅游示范点、特色民宿等,以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记录、宣传河源红色文化及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绩。
△踩线团记者参观阮啸仙纪念馆、阮啸仙故居,了解革命先烈事迹,学习革命精神。
在前往河源恐龙文博园、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万绿湖、镜花缘、阮啸仙故居、龙川霍山、佗城古镇(苏堤)等地进行深入采风后,媒体记者和旅游达人无不为河源的“红、绿、古”文旅资源散发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纷纷点赞河源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及乡村振兴所取得的喜人成绩,表示一定要做好河源文旅资源的宣传员。
近日,踩线团记者和旅游达人纷纷给主办方发来“湾区之声”。一起来看看他们眼中的河源“红”到底是怎样的,他们又对河源红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哪些建议?
南方日报黄敏立:PART.01走进革命烈士罗焕荣的故乡——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新修建的罗焕荣故居因内部修缮暂未对外开放,但这丝毫不影响上村村作为革命老村的丰富内涵: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旅游互动体验区、罗焕荣革命事迹、党史学习教育基地、革命主题雕塑等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资源逐一展现,让作为“游客”的我们目不暇接。谁曾想到,年以前上村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和养猪大村,当时整个村子水体污染严重,臭不可闻。
上村村的蜕变源自什么?源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更源于深入发掘自身红色资源,确立“红色资源+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多年来,上村村贯彻落实“红色文化+革命教育+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引领村庄蝶变。如今,上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人全部脱贫,随着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长廊、罗焕荣故居等旅游项目的成型,到上村村游览、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上村村不仅被认定为广东省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创建单位,更荣获“广东省文化旅游和特色村”称号,曾经的贫困村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南方卫视李州梅:PART.02非常开心这次能够参加河源市“湾区之眼·河源怀抱——重走红色线路、传承红色基因”河源文旅大湾区全媒行活动。一直以来对河源的印象都停留在自然的生态环境和客家文化这块,没想到河源是N维发展的。除了自然生态、客家文化,还有恐龙故乡、特色乡村、红色旅游等等。有许多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红色宝地,比如罗焕荣烈士的故居上村村。在这里,不仅感受到了罗家的家风,爱国爱人民,了解到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还欣赏到了新农村建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将会把自己看到的美与爱,传播给更多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河源,走进河源。愿河源越来越好,中国越来越好!
羊城晚报林海生:PART.03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河源,千年古邑文脉源远流长,河源不仅是一座生态之城、旅游胜地,还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
目前,河源正在积极“融深”“融湾”,文旅产业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如何“出圈”仍是一个棘手问题。对此,个人发表些粗鄙的见解:
首先,河源要解决自身定位问题,霍山、万绿湖在河源家喻户晓,但在大湾区及全国的知名度仍有待提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打响河源景区在大湾区的知名度,比如说,万绿湖定位不再是河源的万绿湖,而是湾区的万绿湖,配套定位等以湾区标准来打造,相信可以搭上湾区“快车”,实现快速发展。
其次,河源要做好内部提升工程,就目前来讲,河源旅游景点存在配套差、分布散、静态观光为主缺乏沉浸式体验、吸引力低等问题,河源要“做好内修再请客”,完善基础设施,推出系列主题游径,系统地提升景点的文化内涵,通过公共交通系统将景点“串珠成链”,每个景点设置游客服务中心和特产(手信)销售区,讲解员在讲解的同时也可推介其他景区、介绍本地特色,形成内部旅游消费闭环。
河源要积极地“走出去”和“引进来”,积极地走出去参加文旅推荐会,要打造河源文旅推介平台,销售文旅农产品的同时推介河源特色,达到一份产品成为一张河源文旅名片的效果。同时,河源要主动引进大型文旅项目,增加多一些沉浸式体验项目;可发挥其山水生态优势,打造老年康养基地和月子中心,借助其辐射效应,吸引大湾区人流往河源走,带动文旅发展。
广州日报钟宏连:PART.04诗和远方,在美丽的河源都能找到!
很多人都有出游远方的旅游梦,其实,在大湾区里,就有这么一个地方,让你不必去追逐远方,在河源即能满足,她有着养育一方的万绿湖水;有着东江与新丰江共同奔向珠江的激情之水;有着原汁原味的客家民宿;有着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有着为国为民而奋勇当先的革命精神。
在河源,既能梦回千年,也能寻梦革命历史,与河源的绿水青山一起,成就我们的诗和远方!只因为梦中每个景致的美好年华,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纷踏而来,一起走向这方最美的风景。
深圳商报梁颖琪:PART.05初夏正好。与媒体记者朋友们一道展开湾区之眼文旅之行。我们走进河源恐龙文博园,穿越在两亿年前的侏罗纪里,重新经历它们的经历,从诞生、发展到灭绝,叹奇每一段时期的生存故事;驻足先烈的故居,追寻红色记忆,感人至深的事迹,让人热血澎湃,永远也不会忘却的初心使命;停留万绿湖,湖水呈墨绿色,与远处的山峰、露出水面金光闪烁的黄沙滩勾勒出一幅水墨丹青画,仿若看到一群孩童卷起裤腿、光着脚丫,迎着潮润的风,向着老船长的方向走去;体验客家人嫁娶风俗,一番情歌对唱后,在喜庆的唢呐乐中,花轿上蒙着盖头的新娘子、一旁随走的花婆子、些许“猥琐”的新郎官(游客扮演)……一支娶亲队伍迎面而来,直到洞房花烛,享受生活中满足的情爱和幸福;风格独特的民宿,幽静而生态,我们的舒适、惬意时光就此开启,在享有的过程中能清楚地感受到政府大力扶持的力量和民宿主人创业的艰辛与付出,当然也有一份情怀。
香港商报余丽龄:PART.06河源拥有非常好的“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山山水水都是让人流连忘返的。特别是游走在霍山、龙川学宫、龙川考棚、百岁街、苏堤、福建会馆等,这座既具历史文化内涵,又充满红色传承的千年古城,让我们在行走中更深刻地领略了龙川山水的特殊之处。希望通过“湾区之眼·河源怀抱”河源文旅红色系列活动,讲好河源红色故事,擦亮河源“红色经典”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走进河源。
澎湃新闻陈珊珊:PART.07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古城、古镇中,有的以小资情调而闻名,有的以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有的以历史厚重而闻名……与这些久负盛名的古城相比,距今多年历史的佗城有些“低调”。
旧县治所佗城,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封建帝制时代,佗城一直是历代王朝控制粤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岭南客家之源,中华姓氏之最,赵佗兴王之地,科举文化之窗”,是对龙川佗城最恰当不过的概述。
漫步佗城,老旧的骑楼,旧式的店铺,一条小街又挤又窄,擦肩而过衣着朴实的老人、穿着校服的学生……这里居民的生活模式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都延续着一种勤劳为生的简单生活。小本生意、街坊生活。街旁打麻将的群众,晾晒被子的老人,挑水匆匆过路的妇人,各家各户都慢悠悠地忙自己的事,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喧嚣嘈杂……佗城的古意古美值得细细品读。
凤凰网广东吴瑜菊:PART.08河源入眼的全是美景,真的不想把任何美景遗落到镜头外。
一直以来,河源接待的游客主要还是以本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游客为主,因为河源大部分景区和旅游资源相对比较分散,多数游客都是一站式游玩,跨景点或串景点的中远程游客较少,所以如果可以把精品旅游资源串联组合在一起,“串点成线”才能形成更大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中远程的游客。另外,加快“串珠成链”,延长旅游产业链,积极推进精品线路的市场化开发建设,才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后疫情时代,相信大家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出游机会,想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去一个相对安全,可以接近大自然,能够让自己身心愉悦的地方去旅行,那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人们来说,到河源来就是非常好的选择。
新浪广东许永胜:PART.09很荣幸能受邀参加本次活动,作为一名客家人,虽然没有去过河源,但始终对河源保留着亲切感,这次得以零距离接触河源,这座客家古邑的形象便在脑海中丰满起来。两天两夜的河源之旅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河源具备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英雄辈出。万绿湖的移民文化,以南越王赵佗得名的佗城,中国审计制度奠基人阮啸仙的故居,霍山革命根据地,散发着文艺气息的乡村民宿等元素让我对河源这座城市好感度倍增,也开始由衷敬佩这些在中华历史文明道路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河源先辈们。听同行的前辈们感慨河源从以前一马平川的落后景象,蝶变成如今遍地高楼,交通路网发达的崭新城市面貌,相信河源未来可期。短短两天的河源之旅意犹未尽,我把河源列入我接下来乡村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也许某一天,我会带着家人们来,再度欣赏河源之美。
记者:谢少娜通讯员:田伟
编辑:林梓楷校对:李雪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