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赖梓铭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已有多个先例可参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执行汽车限购政策时干净利落,已臻化境。12月29日傍晚,深圳突然宣布实施汽车限行限购,从宣布到执行只留20分钟空档,为避免通宵大抢购则派出大量警察进驻4S店,采取“维稳式限购”。
消息刚公布迅速引起舆论热议,而招致舆论最大反弹的是此前深圳官员的多次表态。
被引用最多的是去年11月深圳市公安局副局长王国宾的表态:“如果深圳出台这样的政策,一定会广泛听取意见,绝对不会搞突然袭击。”
有媒体还提到,在最近三年的两会市长答记者问新闻发布会上,对于是否实行汽车限购政策,深圳市市长许勤的回答都是深圳将通过利用设施供应、经济杠杆、出行管理和宣传倡导等综合手段,引导车辆合理使用。
如果说上述表态已事隔大半年,事情在期间起了新变化,那么在12月20日举行的首届北上广深城市交通年会上,深圳市交委主任黄敏仍再次提到,深圳明确与北上广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双限”政策不同,深圳坚持以经济手段调节居民出行方式,其方式包括推进实施路边停车收费、加快实施路外停车场收费调整、降低轨道公交发达片区停车配建指标、研究在中心区对外干道设置高承载车道等。
此前杭州也曾在多次辟谣后突然实施汽车限购,并招致舆论批评。与杭州不同的是,深圳方面出面表态的政府官员有市长、公安局长、市交委主任,均处于掌握核心信息的岗位上,且表态斩钉截铁,不存在模糊地带,其出尔反尔更损伤政府的公信力。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程-啸更是批评道,突然袭击使人们对未来失去稳定的预期,从而“动摇了市场经济的基础”。新浪、网易两家门户网站财经频道都将深圳实施汽车限购作为头条,共同选用了两篇刊发在京城媒体的评论文章。《北京青年报》评论称:“‘突袭’限购事小,政府失信事大”;《北京商报》则称:“比有钱还任性的是有权”,“一个‘限’字,道出了权力的傲慢和随意,道出了老百姓的匍匐与无奈”。另外,《新京报》也刊发了题为《依法治国了,为何还有汽车限牌“突袭”》的评论。最早受害于汽车限购政策的北京媒体的反应颇有群起声援深圳之感。
12月30日凌晨,深圳新闻网发布一篇有记者署名、题为《深圳采取小汽车增量调控暂时措施》的稿件,对“暂时限购小汽车”作出辩护,被认为是深圳方面的回应。文章称,由于近日财政部发文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因而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等经济手段“目前已不具备实施的条件”。
文章中还提到,今年深圳曾就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召开两次听证会,“从听证会情况看,征收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存在较大争议,大部分听证代表不赞同,部分听证代表提出了采取小汽车限购措施的建议。”这一细节被网友解读为——老人欺负新人。
关于饱受质疑的“突袭限购”,文章称:“若提前向社会公开,极可能引发小汽车集中抢购,既造成车辆剧增、增加交通拥堵,又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使限购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但长期以来,舆论对这种实用主义的做法就有质疑,有媒体提到:“地方通过一纸红头文件就随意限行、限购等问题既有上位法存疑的质疑,也存在不符合程序正义的问题。”
更有观点认为,深圳选择在此时机实施汽车限购,或是为了赶在立法法修正案草案通过之前,因为在立法法修正案推出后,限行、限购、限贷等地方限制性行政手段今后将不能再“任性”。
总体而言,舆论对深圳实施汽车限购的质疑主要集中于政府官员出尔反尔、突然袭击这些限购政策推出过程所存在的瑕疵。但也有部分网友指向了限购政策本身的合理性——为什么愚蠢的政策会传染。
在天津实施汽车限购时,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就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懒”,限购是最简单的办法,另一方面则是“不敢作为”,采取权宜之计而将难题留给了继任者。
为解决交通拥堵,他认为,从长期考察,关键是处理好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发展轨道交通,这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形态的问题;而从短期考察,则是交通需求管理问题。至于管理交通需求,“采取经济手段优于采取行政手段”。
公司舆情(id:gongsiyu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