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约字,阅读大概需要11分钟
摘要
年,深圳肩负起对口帮扶粤东革命老区汕尾的重任。自那时起,深圳派出一大批帮扶干部分别进驻汕尾各共建产业园区和省定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年5月,第二轮驻村干部进行轮换,新一轮深汕对口帮扶拉开大幕。
又一个三年过去了。在第一轮对口帮扶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深圳第二轮对口帮扶汕尾工作获得了丰硕成果:、年连续两年的产业共建考核和“双精准”考核都为优秀档次,一大批产业共建项目投产,一大批民生帮扶项目投入使用,扩容提质、交通互联等工作扎实推进,帮扶成效正日益倍增显现。
帮扶汕尾,深圳既有情感驱动、责任驱动,更有市场驱动。过去三年的对口帮扶,深圳走出了一条模式更新、格局更大、境界更高的帮扶之路,尤其是以深汕特别合作区这片.3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平台,在国内率先深层次探索“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治理模式和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乃至未来经济模式提供了珍贵的样本参考,带动精准扶贫工作迈向新高度。
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片区产城融合发展景象
模式更新的产业共建:撑起汕尾实体经济脊梁
在众多的帮扶环节中,产业共建是关键。
“没有产业的帮扶,是无力的帮扶,帮扶就缺乏持续长久后劲。”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产业园区组组长廖斌告诉记者,在第二轮帮扶中,指挥部联合深汕各方紧紧扭住产业共建这个“牛鼻子”,创造性地推出了“深圳总部+汕尾基地”“汕尾研发+汕尾生产”“政府投资+企业生产”三种产业共建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特色招商等四类招商活动,引进的企业总数和投资总额均较上一轮大幅攀升。
共建模式的创新,灵活解决了部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