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均GDP达2.71万美元
“因RD支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纳入GDP和深汕特别合作区计入深圳,深圳三次产业结构为0.1∶41.3∶58.6。人均GDP达18.31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71万美元。”市统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分产业看,深圳第一产业增加值18.54亿元,增长52.8%;第二产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02亿元,增长8.8%。
图片来源:深圳商报分行业看,工业增加值.26亿元,增长9.1%,占GDP比重38.7%;建筑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5.1%,占比2.7%;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5.2%,占比10.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06亿元,增长0.9%,占比1.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10.5%,占比3.2%;金融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5.7%,占比13.6%;房地产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1.7%,占比8.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16.2%,占比21.2%。
工业生产助力实体经济
“深圳经济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发展,得益于以工业生产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长足发展。”市统计局负责人介绍,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亿元,增长9.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创年以来新高。从主要经济类型来看,股份制企业增长10.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3%。
前十大工业行业增加值.9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86.3%。其中,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制品业有所下降外,其他八大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前三大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7.5%、6.0%。
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更加耀眼夺目,分别为.87亿元、.47亿元,分别增长13.1%、12.7%,分别比上年提升4.6个、2.9个百分点,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8个、3.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1.0%、65.6%。
强者益强,深圳工业百强企业实现增加值.55亿元,增长10.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2个百分点,工业百强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1.7%,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8.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7.8%。
“三驾马车”持续发力
记者了解到,素有“三驾马车”之称的投资、消费与出口,在去年也持续发力,为全市经济运行带来动力。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增长23.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创年以来新高。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6亿元,增长21.6%,比上年回落10.4个百分点;非房地产开发投资.46亿元,增长25.4%,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增长29.2%,比上年提高8.0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2.6%,比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89亿元,增长27.5%,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97亿元,增长71.9%,比上年提高5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88亿元,增长23.4%。民间投资额.29亿元,增长22.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1.0%。
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亿元,增长9.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创年以来新高。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8亿元,增长9.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91亿元,增长7.3%。全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79亿元,增长10.1%,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进出口增速扭负为正,据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额.46亿元,增长6.4%,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创年以来新高。其中,出口总额.57亿元,增长5.5%,比上年提高10.0个百分点;进口总额.89亿元,增长7.9%,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
新经济带来新动能
“一个新字,给深圳经济带来非凡魅力的同时,更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增动力。”市统计局负责人介绍。
去年我市新增“四上”企业增势良好。全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占规模以上工业家数的14.4%,实现增加值.97亿元,增长.8%;新增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家,实现商品销售额.06亿元,增长28.6%;新增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家,实现商品销售额.16亿元,增长53.3%等。
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全年全市新兴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实现增加值.55亿元(已剔除行业间交叉重复),增长13.6%,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0.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新业态中家供应链企业共创造增加值.46亿元,增长10.8%,占GDP的0.7%;新增家商业企业共创造增加值.68亿元,增长29.7%,占GDP比重1.1%。
新模式(主要是商业综合体及大个体)创造增加值.05亿元,增长11.5%,占GDP比重2.2%。其中,城市商业综合体增加值94.82亿元,增长17.4%;大个体增加值.23亿元,增长10.2%。
发展质量带来效益提升
记者获悉,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亿元,同口径增长10.1%,其中税收收入.89亿元,增长11.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亿元,增长9.1%。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亿元,增长9.4%;利润总额.21亿元,增长13.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73%,比上年提升25.0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8.3亿元,增长21.1%,营业利润.1亿元,增长37.2%。
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31亿元,增长8.2%;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33亿元,增长14.3%。
图1-图8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深圳6区进入亿俱乐部堪比中国百强城市!来源:南方+-02-02
“稳中向好”“再创新高”……2月1日,随着年大鹏新区党工委工作会议召开,深圳十区(新区)政府(管委会)年工作报告已全部出炉。
根据各区工作报告和相关信息披露的数据,深圳年GDP预计将达.61亿元(南山亿+福田亿+龙岗亿+宝安亿+罗湖亿+龙华亿+光明.12亿元+盐田.49亿元+坪山亿+大鹏亿=.61亿)。
仔细比对各区(新区)政府(管委会)工作报告,你会发现“南山继续独领风骚”“龙岗加速追赶福田”“罗湖龙华差距缩小”等颇有意思的发展格局。
而将十区经济数据放之全国视野,南山区的GDP体量超过了全国经济排名第45位的浙江台州市(亿元),福田区、龙岗区的GDP体量相当于全国经济第56位的惠州市(亿元),宝安区的GDP体量相当于全国经济第64位的包头市(亿元),罗湖区、龙华区的GDP体量接近于全国经济排名第位的河南焦作市(亿元)。
南山GDP一枝独秀,坐稳“广东经济第一区”
从各区公布的数据来看,深圳十区年GDP排名与年排名顺序没有变,但却能够看到一些新的变化。
从GDP数据来看:年,南山继续蝉联冠军,突破了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也突破0亿元,拿下了包括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等多个关键指标的全市第一。福田经济总量规模再创新高,达到亿元,在全市排名第二。
在深圳,南山区与福田的差距从.56亿元扩大到亿元,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广东,南山区进一步拉大与最大“对手”的差距,从年的41亿元扩大到年的亿元,稳坐“广东经济第一区”宝座。
福田税收笑傲全市,但经济总量面临龙岗追击从税收来看:年,福田区税收总额.57亿元,位居全市各区第一。南山区税收高速增长30.3%,达亿元,两年接近翻一番,位居十区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