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琴右书相乐终日,
芝草茂木有馥其馨。
--沈曾植
羊琼老师课间抚琴剧照。羊琼,字宥融,安徽人,年出生。虞山琴派传人,擅琴歌。师承虞山琴派代表琴家朱晞先生和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祥霆先生,年创办深圳市南虞琴社并任社长至今。现任深圳市古琴协会副会长,兼任深圳市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深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等。曾应邀在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大学、深圳博物馆等单位举办多场古琴知识讲座和演奏。闲时轻弹七弦琴
花间一壶酒,轻弹七弦琴。作为读书人的梦想,“左琴右书”的生活方式浸透了古代文人的点滴情怀。如今,这极尽风雅的琴棋书画在深圳遍地开花,尤其是曾经濒危的古琴,大有赶超钢琴等西乐的趋势,不仅培训班众多,各种琴社应运而生,琴雅集活动更是层出不穷,俨然成为都市人休闲生活的首选。
文艺评论家、中华吟诵协会理事许石林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古琴虽然是一种民族乐器,但它骨子里是“雅文化”。他认为,“古琴热”是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不仅古琴,品茶、点香、插花、书法、绘画、围棋、昆曲、太极等中华传统文化更是深得人心,“中国式审美逐步抬头,更多人走入‘国学大花园’,领略这其中的风景万千。”许石林说。
古琴的雅集活动越来越多
在许石林看来,“古琴热”有个大的背景,那就是传统文化正在复兴,近十年来,正在形成的文化自觉,使大家从忽略自己的文化到重新重视,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加强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我从年开始推广古琴,当时对古琴了解的人寥寥无几。所到之处,要从古琴和古筝的基本区别说起。如今,抚琴之人比比皆是,春节期间,以古琴为主的雅集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且参与者众多。”许石林说。
古琴演奏家羊琼习琴十余年,是虞山琴派传人,目前担任南虞琴社社长,羊琼回忆起20岁时学琴的情景,“当时,古琴还是一种面相高冷、风格恬淡的古乐器,几乎找不到教琴的老师。所幸,后来得遇琴家朱晞和李祥霆,开始对古琴、香道、茶道及书法进行研习。”
羊琼从年开始在深圳音乐厅开班教授古琴,“当时的学员只有寥寥数十人,教琴之初,最常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古琴’?如今,因为非遗、北京奥运的推广以及商业活动的运行,古琴渐成中国民乐里的热门乐器,一些高大上的场所,必有古琴弹奏,更不用说随处可见学琴热潮。”
“众所周知,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是传统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古琴的属性被定位在文人音乐,近些年来,以往的体制对古琴在提高方面的重视大过对普及重要性的强调,所以现在要提高古琴在民间的地位,也属顺理成章。”羊琼表示,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短短十来年时间,现在中国学古琴的人超过20万,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新的琴社出现,“十多年前,古琴的圈子很小,每次深圳的雅集都是那几个人,当时大家聚在一起就叹气,最担忧的问题是古琴如何传承。而现在古琴家们‘能松一口气了’,因为学古琴的人越来越多,可谓后继有人。”
“熏习”方能得其精髓“要美,才能带来精神慰藉;要有‘浪’,才能‘大浪淘沙’;要注入时代之音,才能发展壮大。”采访过程中,羊琼反复提到一个词语:“熏习”——“即熏陶和学习,这必不可少。”
“认识古琴,更多的可能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心境自然。”羊琼表示,古琴、插花、点茶和分享讲究的是在熏陶的过程中逐步染习,不可能一蹴而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浸染;且技法的娴熟并非是进入传统文化的唯一法门,而需经过长时间的打磨、研究和体会,才能把握其精髓。
“就古琴而言,历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师生对弹’,即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学生一句一句地学,老师的一吟一猱,一绰一注,抹挑勾剔,轻重疾徐,在教琴的过程中,学生尽收眼底,回去如勤于练习,假以时日,便不难掌握。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进展虽慢,但学生最易得师之要义。此外,除了练琴,还应修习插花、书法等多种传统艺术,并增强古典诗词的文化修养,这个‘琴外’的功夫不可不知,全面修习之后才能体会‘功夫在诗外’的真正涵义。”羊琼说。
羊琼还认为,步入琴棋书画的大门,首先打磨的是心性,切记“娇、骄”二气。羊琼说:“学古琴也好,学书法也好,一般而言,都有5个瓶颈期:能坚持一个月,图的是个新鲜,只能是得到一些经历而已;到三个月,新鲜之余,对古琴有了一个基本理解,会因各种理由中断练琴的计划,此时挑战的是‘娇’;然后是半年,这时候,已经可以人前展示一下了,‘骄’又出现了;坚持到一年,则是在技法上经历了一些挑战,如能坚持下去,两年,三年,这门传统艺术便可伴随终身,受益无穷。”
古琴的魅力在于内修
从乏人问津到门庭若市,如今,古琴不再遭遇“琴、筝之问”,包括书法、茶艺、花道、香道等在内的各种传统国学艺术已有了相当的拥趸。然而,一些并非正统,“美容式”国艺社团的存在,对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不和谐之音。
许石林表示,古琴是治世之乐器,如不明就里、不怀揣敬畏之心来对待,无异于焚琴煮鹤、贵物贱用。相关行业协会要对古琴的师资、琴社琴馆的标准和教材进行规范;知识分子具有维护正统的社会责任,在文化定位上要明确古琴“养性、养生、雅乐、言志、世俗、新音乐”的属性;琴人应守护好自己的角色,不随意跨界,秉持自律精神,以正其心。
许石林说:“古琴作为现代人进入传统国学的方便之门,是一项修身养性的道器,所表现的‘二十四况’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之大成,构成一个美学范畴。然而,在修炼古琴的同时,不要只将古琴停留在音乐层面,而应放之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系里面,全面提升。此外,琴者静也。作为一种‘内向’的乐器,古琴的魅力更在于自我内在修养的本意,而非四处展示、表演,尽管这也是一种传播,但对于习琴的人来说,偏离了古琴文化最原始的意图。”
“不要把古琴看得高高在上,也不要把古琴当做避世的桃花源。希望每一个身处‘古琴热’、‘传统国学热’中的人,都能正确地认识古琴、走进国学大门,真正热爱来自中华文化源头的美学体系,这股热潮也才不会变成过眼烟云。”羊琼说,这就是她重返古琴教坛的初衷。
本文刊载于年3月8日深圳商报。
聂璨,深圳商报记者
编后语:应时下国学热,古琴热的特征,深圳商报记者聂璨慕名采访深圳南虞琴社社长羊琼老师。一篇采访做下来,记者已然拜服,并拜羊琼社长为师。聂璨认为,羊琼老师不但琴技修为独步古琴界,其在传统文化,如国学,书法,茶道,香道等多个领域都颇具建树,从传统文化这个大的概念上来讲,羊琼老师称得上业内翘楚,颇受白癜风最好治愈方式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