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

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商报_商报特点 > 商报理念 > 胡春良王村,氤氲历史的文明守望散文

胡春良王村,氤氲历史的文明守望散文

发布时间:2021-8-4 15:34:20   点击数:
北京哪个湿疹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150611.html

作者简介

胡春良,男,山西夏县人,铸造工程师。《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杂志通讯员,中国铸造协会媒体联盟通讯员。在《中外文化交流》《ChineseandForeignCulturalExchanges》《文化交流》《雕塑》《中国雕塑》《城市雕塑》《上海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画界·工艺美术》《海峡工艺美术》《深圳工艺美术》《现代工业经济与信息化》《铸造》《CHINAFOUNDRY》《铸造技术》《铸造工程》《铸造设备与工艺》《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金属加工(热加工)》《现代焊接》《今日铸造》《未来铸造》《铸造纵横》《铸造工程师》《商业文化》《文化产业》《中国风》《诗中国》《外来工》《大西北诗人》《梧桐山诗刊》《圣地诗刊》《山西旅游》《山西文化》《中国文化报》《山西日报》《三晋都市报》《山西商报》《山西青年报》《太原日报》《生活晨报》《运城日报》《黄河晨报》等数十种报刊杂志发表论著、报道、诗文千余篇;诗文获“纪念安徒生诞辰周年国际征文诗文类作品”三等奖,“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炎黄杯国际诗书画印艺术大赛银奖”等全国各种大奖,并被入编《中国当代诗典》《中国实力诗人诗选》《中国网络位最具影响力诗人名作经典选刊》《中国最美爱情诗选》《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等书籍。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山西卷》、国家开放大学教材《艺术铸品鉴赏与制造技术》《中国铸造发展史》等专著的编写。

王村,氤氲历史的文明守望(散文)

王村,原名池下王村,相传夏桀王酒池建于此而得名,《夏县志》有这样的记载:“酒池在县西北三十里下王村,昔夏桀王为酒池地,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在此地也。”就是这短短的记载,就足以让人心生无限向往。最早知道王村呢,是在高中时期,那时同届同学里王村的学生很多,而且大都非常优秀。王村位于夏县鸣条岗之巅,地处胡张乡西南,交通便利,耕地面积亩,属于丘陵地形,全村共有10个居民小组,户,0余人。就是这样一个黄土地上普通的村子,文明的气息浓郁而久远。

(图一:王村牌楼)

说起王村,它还是革命先烈阴凯卿的故里。年,阴凯卿出生在王村一个贫苦农家。由于家境困难,19岁时,阴凯卿到太原谋生。恰逢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招收工人,阴凯卿到厂里当了学徒,成为工人运动积极分子。年,中共太原地方委员会组织部长王鸿钧到太原兵工厂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工会和党支部。介绍阴凯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阴凯卿成为了早期太原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年夏,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由于工作出色,阴凯卿作为中共山西特委派出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以刘少奇担任团长的中国工会代表团。阴凯卿回到太原后,担任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长,和省委书记刘天章一起开始恢复重建党的组织,筹划武装起义。

(图二:阴凯卿烈士遗像)

年1月山西省委复改为山西特委,阴凯卿担任特委书记,刘天章担任组织部长。两人的职务换位,丝毫没有影响工作。刘天章对阴凯卿非常尊重,阴凯卿也处处信任刘天章,两人亲密合作,团结战斗,为周围同志所称道,成为了山西党史的一段佳话。此时山西特委的工作重点是发动晋西暴动和平定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在阴凯卿等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同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在吕梁山上正式建立。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在太行上创建。当时天津《益世报》就惊呼道:假使有共军千人,则不久即可满万,使其羽翼养成,较之江西,有过之无不及也。反动当局对此大为震惊,一方面加紧围剿红军,一方面开始大力搜捕省城的共产党人。

阴凯卿坚守岗位,先后两次机警地躲过了敌人抓捕。由于省军委代理书记孙斌、省特委干部陈伯英和省特委秘书长丁楚元叛变,阴凯卿、刘天章、河北省委巡视员任国桢等同志陆续被捕,全省党组织遭到惨重破坏。在狱中,阴凯卿不屈不挠,严守党的秘密,年11月在太原小东门外刑场,阴凯卿、刘天章和任国桢等人齐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刽子手慌忙用棉花塞住他们的嘴,并杀害了他们。阴凯卿牺牲时年仅27岁。全国解放后,年省委在太原双塔烈士陵园举行了公葬阴凯卿、刘天章、任国桢等烈士大会,并立碑纪念。

我总以为正义是文明的底色,阴凯卿为了正义,为了信仰,抛头颅,洒热血,这是黄土地的底色,是王村一方水土养育的文明。

王村所在地鸣条岗,又被称为峨嵋岭,其“北连闻喜,南接安邑”,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傍涑水,东面遥望中条山。《夏县志》记载此地为“夏后氏陵”所在地。这里介绍一下“夏后氏”这个名词:夏后氏,为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君主的氏称,夏朝王族以国为氏,为夏后氏,简称夏。先秦时代姓、氏含义不同,夏后氏为姒姓。华夏族即汉民族最早的称呼—夏族,也是起源于夏后。先秦《列子?黄帝篇》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后人常常将他们连在一起说成是人类的始祖。后字的含义变化:1、早期都是指君主(由司而来,高于司),商代是后和王字换用,《说文解字》说“后者君也”。2、西周时期周王称天子,后字则用于指王妻,太后即老王的妻。3、现代推行简化字,而且日常文化不用“后”字,因此“後”简写为“后”,主要指“後”了。据《竹书纪年》载,夏代多位君主称呼前冠以“后”字,如“后启”“后相”“后羿”“后少康”“后芬”“后荒(芒)”“后泄”“后昊”、“后发”“后桀”,据此推断,此“后”字在夏代当与“君”“王”同义。“夏后”氏即“夏王”之义。也就是说这里是夏王朝的王陵寝地。该墓地现存大小不等的墓冢共25座,依傍山岗坦塬自北向南排列,煞是壮观。经有关部门调查,墓地还有无冢墓11处,多被铲平,成为农田。现存墓冢因为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以及农耕耕削而高低大小不一。墓冢为分层夯筑的封土丘,夯曾在0.3-05米之间,夯筑不太紧实,夯窝直径一般在3-5厘米之间。对于夏后氏陵,目前学界颇多争议。但历数千年而巍然耸立,沧桑之中就是一种文明的坚挺与守候。如果有一天夏后氏陵被揭开神秘的面纱,那么王村必然成为中华文明的不可或缺的一页。当然“夏后氏陵”这一说法学界争议颇多,目前没有定论。王村许多老年人就说那是东汉贵族墓群。相信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最终会揭开这个谜。

王村呢,还发现一处东汉墓地。该墓地坐落于王村西侧的鸣条岗上,也就是“夏后氏陵”所在地。年春节期间,王村的东汉墓地,继前若干次偷掘后又被大规模盗掘。当地政府立案侦破,并追缴部分出土文物。山西省文物局立即派人前往调查,并与同年7-9月间组队进行实地勘察并抢救性发掘。勘察和发掘的墓葬均为砖室墓,少数为单室墓,多数为双室墓或者前室附耳室的多室墓。发掘清理的三座墓分别为M5、M10、M29。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5墓出土了少量残存的东汉晚期壁画,有标题:安定太守裴将军。

(图三:王村东汉墓地位置示意图)

M10墓出土文物有浅黄色釉陶壶1件,盘形敞口圆唇,长颈鼓腹,筒状假圈足底。肩部附有对称的辅首衔环,腹外壁有一道弦槽,通高37cm,口径15.6cm。此外还出土秞陶勺2件,泥质灰陶杯1件,灰陶盖1件,铅当卢1件等等。这铅当卢,器身如马面,镂空,背后有半环形穿钮孔,长10.4cm,宽3.9cm,极为精美。

M29墓地出土了泥质灰陶瓮3件,1大,2小,灰陶罐1件,灰陶瓶1件,绿釉陶奁1件,绿釉陶炉2件,石灰岩质石板一件,砂岩质石砚1件,绿釉陶屋1件,绿釉陶灶1件,灰陶仓1件,铁剪3件,铁刀3件,铜刀3件,铜剑2件,铜币5枚等。特别是出土的绿釉陶灶,极具特色。该灶立体长方形,中空。弧顶形灶门,灶面上有三个灶火眼,模印瓢、勺、筷、俎等物,周边饰斜格纹,有烟囱的象征形小块。长24cm,宽18cm,高13.5cm,设计精巧,富有生活情趣。

王村古墓地墓地形制比较单一,冢丘累累,从随葬器物和形制等综合考虑,年代应该是东汉晚期。在墓地排序上,似乎是从北向南,部分墓葬下限可到汉末与三国时期。据有关专家介绍,王村的东汉墓地应该为较大型的家族墓地,M5墓中尽管有“安定太守裴将军”榜提,但地方志中没有记载,在中华宰相村“闻喜裴氏家谱”中也没有得到查证,有可能是在传说“夏后氏陵”的同时失遗于史。王村的墓地有可能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不同于闻喜豪门裴氏家族的另一裴姓家族成员墓地。

(图四:年王村学校五年级毕业照)

据村里老人介绍,抗战时期王村人民也付出很大的牺牲,也谱写了平凡而坚定的抗争战歌。民国时期,王村还是王村乡政府所在地,很繁华。目前王村的王银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花馍大王”,民间艺术任性而浩荡。同学发过来一张年拍摄的王村学校五年级毕业照,这只是王村重教兴学的一个剪影,这张照片里的学生考上大学的众多,从这黑白照片里,我们似乎看到刻在目光里的坚毅,“耕读传家”儒家思想的浸淫,也许文明就在这一代代的子的血脉里传承与弘扬,生生不息。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记述王村的记忆!站在王村田野里,我总这么想,这块黄土地还埋藏着多少秘密呢?还有多少文明不为人知呢?但愿有一天象芝麻开门一样打开文明华丽的大门,让世界仰望!

(责编:艾玲)

链接:

胡春良

嘉康杰故里话“龙柏(散文)

胡春良

走笔泛舟禅师塔(散文)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choushangbao.com/sbln/1421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