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一张图,是关于深圳中学今年高考的各科成绩:
这张图中有很多个亮点,第一个亮点是各科高分段的人数,第二个亮点是各科的平均分,第三个亮点是各科的最高分,第四个亮点是图中有一颗聪明绝顶的脑袋。
据说许多家长都被前三个亮点吸引了,根本没注意到第四个亮点,所以我觉得能注意到第四个亮点的家长一定超级细心。或许有部分省份的家长会奇怪,图中怎么会有这么多高考科目,而且各科的总分都不一样,而且后面4科居然还有达A率这个指标。
原因很简单,因为广东实行的是3+1+2的高考模式:其中的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共3门必选科目,每门总分分;其中的1,指的是从物理和历史中选1门,每门总分分,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其中的2,指的是从生物、化学、地理和政治中选2门,每门总分分,以等级赋分计入总成绩,所谓A就是所全省考生的前15%。
这种3+1+2的高考模式将来会推广到全国所有省份,所以所有家长和学生都应该深入了解3+1+2的规则。当然这并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我今天主要想谈谈两个问题:一是语数外之间的关系;二是数学怎样才能考高分的问题。
从深圳中学的高考成绩分布来看,不管是高分段人数,还是各科平均分,都是英语最高,语文次之,数学最低。这种成绩分布说明了一点,今年最能拉开差距的是数学。即便是在深圳中学这种全国知名的高中,数学最高分也只有分,平均分还只有96.1,而且只有33名学生的成绩比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今年高考数学题有两大特点,一是题目灵活难度大,二是计算量大。面对社会上的一片质疑声,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是这样评价数学题的:
“发挥选拔功能”这六个字,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今年高考数学题的认可。看来,官方想的是把题目出灵活一点,出难一点,让那些只刷简单题,靠重复刷简单题提高熟练度的学生得不到高分。
由此可以猜测到的是,这种出题模式在未来几年都将持续,明年的高考数学题或许不会像今年高考这么难,但应该不会太简单。过去人们常说一句话:学霸与学神之间最大的差距是语文,而学霸与普娃之间最大的差距是数学。但现在看来,这句话要改了,因为所有学生之间最大的差距都是数学。要想在今年的高考数学中取得好成绩,有两个关键点值得特别注意:
一、计算能力必须过硬。
今年高考结束后,许多学生表示做数学题的时间很紧张,主要原因就是计算速度不够快。据说深圳中学今年还有两位IMO金牌的大神和多位省一等奖也参加了高考,但他们的数学成绩居然没有超过。我想这些大神肯定不是不会做,而是出现了计算失误。下面这道题就是今年高考全国数学一卷的第21题,也是解析几何的压轴题。
我自己曾经试着做过一遍,发现计算量不仅大而且容易出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顺着我的思路自己演算一遍,就会发现计算能力的重要性了。
二、刷题时必须注意中等难度题目与压轴题的比例。
中等难度的题目要作为重点,即便是今年的高考数学,中等难度及以下的题目也占了70%。如果能保证这部分题目不丢分或者少丢分,就已经能达到深圳中学的平均数学成绩了。
难题要坚持每天刷一两道,这样才能见到难题不害怕。小学时,不要满足于校内难度,最好能学学小奥,多见见难题开拓思维;初中以后,要自己找点压轴题来做。一句话总结:数学将成为最能拉开分数差距的科目,用老眼光看待数学的人将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