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涂竞玉
医工融合是推动现代科技面向临床医学与健康服务应用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联结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临床医学的桥梁纽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极大促进了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技术的医工融合发展和转化应用。
4月20日,OSC第三届类器官标准化大会暨粤港澳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医工融合发展大会在南山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科学家、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开启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发展的新未来。南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小蓉,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嵇世山出席活动。
活动现场除了产学研医药各界精英同台论道,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党委创新示范基地正式挂牌,致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产学研要素资源紧密互动、一流科技成果频现、优质创新企业涌现的融合、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
此次大会是聚焦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技术医工融合发展的高规格学术活动,以“医工融合,创新驱动,共塑健康未来”为主题,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主办,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党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院联合主办,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分会、深圳力合生物科创有限公司和仪器学习网承办。
类器官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前沿技术,在干细胞与发育、再生医学、肿瘤研究、药物开发和精准医疗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器官芯片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工程技术,近年来呈现出蓬勃的态势,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等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及应用。
大会上,来自高校、医院、科研机构、生物医药企业的生物医学、工程学专家、临床专家、药物研发专家、人工智能专家、法律伦理和政策研究专家,针对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医工融合发展的方向、产业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核心问题,呈现一场思想碰撞、观点交流、共识凝聚、精彩纷呈的行业盛会。
作为全国知名的经济大区、科技强区和创新高地,南山区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态完备,“AI+BT”产业优势突出,支撑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医工融合发展的土壤丰厚,是宜业宜商宜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大会现场,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党委创新示范基地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正式挂牌,这是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党委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搭平台、聚资源的新探索,将更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王小蓉表示,希望依托这一基地,进一步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以及南山区作为“双创高地”“创新雨林”的资源聚引力结合在一起,深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培育更多科学家型、技术型的硬科技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促进更多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为成功的创业企业。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20多年来积极为技术转化、项目产业化和企业孵化提供重要支撑,解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问题。“医工转化蕴含着巨大的机会和潜力,如何打通医工转化之路、提高医工转化效率,促进更多源头创新力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向工业界,是我们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的课题。”嵇世山表示,将继续做好做精平台,促进医教研产多要素融合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的进步贡献科技力量。
“深圳已有近60医院,34医院,18万名医务人员,日以继夜、默默守护全市多万人口的生命健康,是一支巨大的专业队伍,也是医工医企深度触合的巨大平台。”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医院创院院长蔡志明表示,希望此次大会在前沿交叉学科及技术、医工医企深度融合、类器官平台建设,相关设备、试剂、耗材产业化、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碰撞火花,把类器官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大会期间还举办了多场“相约湾区·未来产业”论坛、研讨沙龙和学术会议,通过路演等方式为创业者和投资机构打造交流互动平台,推动行业蓬勃健康发展。
据悉,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党委于年正式成立,整合政医企研资源,深调研、解难题、强对接、促合作、优生态,增强南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核心引领力。作为孵化育苗、打造产业创新的“新摇篮”,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集聚各方资源、吸纳培育高端专业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医工融合创新发展上与南山定位高度契合。双方各自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连续举办了19场“相约湾区·未来产业”论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