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魏沛娜
艺术家如何在数字时代谋生?
你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来自硅谷:当下是做艺术家最好的时代,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你就有了一间录音室。有一部iPhone,你就有了一台摄影机。创作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互联网发行作品也是免费的。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只要发挥创意、发布作品,你就有可能成功。
一种来自艺术家自己:的确,你可以发布你的作品,但谁会为它买单呢?音乐、写作、视频、图片都是免费的。数字内容早已被变成免费的晚餐。
▲《艺术家之死》
[美]威廉?德雷谢维奇著
陈嘉艺译
中信出版集团
年3月
“在利于艺术发展的时代,人们可以接受更多类型的艺术创作,在这样的时代,只要这些作品可以延续,或者说只要艺术家能坚持下去,它们总会得到认可。不过在不利于艺术发展的时代,人们能认可的艺术创作则越来越少。在21世纪,我们还能接受怎样的艺术呢?”在《艺术家之死》这本书中,美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威廉?德雷谢维奇剖析了自媒体时代创意人士的生存处境与未来。
威廉?德雷谢维奇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赞助人、19世纪的中产阶级戏迷、20世纪的大众群体、公共或私人基金会、赞助商、收藏家等,这些金主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艺术家该做出怎样的作品。21世纪的经济不仅从艺术界大量吸金,也以不经意又还算积极的方式操控着艺术界的走向。以众筹网站为代表,新的资金源出现;私人赞助等旧有赞助形式回归;品牌艺术或是企业赞助等形式被巩固,而院校聘用等形式被弱化。这些变化也影响着艺术创作。”他在书中将重点着眼于这些变化。“通过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不经任何中介直接与观众,也与艺术家接触。网络抑制了职业艺术创作,但它也催生出一批业余艺术家。网络偏好高效、简洁与重复,也热衷新奇又富有辨识度的作品,而它最重视的是灵活性、多功能与外向性。所有这些(此外,还有更多的网络特性)都在改变我们对艺术的看法: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才算是艺术?”
威廉?德雷谢维奇表示,他在书中将讨论关于艺术与金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变化进而改变了艺术。“我会在这本书中,向你讲述在21世纪的经济环境下,艺术家们(包括音乐人、作家、视觉艺术家、电影电视制片人)谋生与奋斗的故事。”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