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稍微大一些的城市,都一定建有钟鼓楼,南昌城当然也有。现在,钟鼓楼早已灰飞烟灭,但是作为地名的钟鼓楼遗留至今。
老百姓口中的钟鼓楼,大约是民德路以南、渊明北路以东的那一块地方。那里有一条小巷,名曰:“钟鼓楼”。《南昌市地名志》(年版)记载:南起毛家园巷,北至民德路,长米,宽7.5米。据《南昌县志名迹卷》记载,此间北宋乾德五年(公元年)建有司更报警的钟鼓楼。
《东湖区志》的记载略有不同:钟鼓楼位于东湖西岸,广济桥南。创建年代失考。南唐时节度使林仁肇捐铜铸巨钟悬楼上。明朝时钟鼓楼倾斜,万历十六年(公元年)知府范涞修复。明末毁于兵火。清初江西巡抚蔡士英复建,楼高10丈、广5丈。飞檐高栋,丛瓴错节,可以俯瞰东湖、远眺西山。楼悬大钟,大20围、重六万钧。
钟鼓楼流传上联:“钟鼓楼,终夜钟声舂不断”,因为在南昌话里“钟”“终”“舂”这3个子都念作“zong”。自古以来,文人骚客纷纷应对,至今没有人对出下联。因此,南昌的这个上联成为楹联界的一段趣话。
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
钟鼓楼的撞钟和击鼓有严格规定。两个更夫分别撞钟击鼓,先击鼓后敲钟。其计时方式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来计算,每更为一时辰,即现在的两小时。19点为定更,21点为二更,23点为三更,1点为四更,3点为五更,5点为亮更。钟鼓楼每到定更先击鼓,后敲钟,提醒人们,应当就寝安睡。二更到五更,正是夜深人静之时,只撞钟不击鼓。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敲钟,表示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啦。
撞钟击鼓是很为难的事,声音太响了,周边的百姓不得安宁;声音太小了,远处的百姓又无法知觉。于是,只好采取两种方式,城市的中心区听钟鼓楼的钟鼓之声,边远的街巷听更夫敲竹梆报时。
作者介绍
黎传绪男年12月31日出生汉族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地方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省省情教育专家、江西省高等院校名师、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小组成员、南昌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0年来致力于南昌地方文化的研究。其学术成果在我省及全国语言文字界颇具影响。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回看前一天《每日新闻》,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白癜风能治么白癜风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