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商报》江西记者站记者走进中鼎国际,通过对胡立俭总经理进行专访,从他的亲身阅历中了解与体会中鼎国际“用脚步丈量地球,用心灵感悟世界”所沉淀出来的世界观。
“不观世界,何以有世界观?”中鼎国际一直在“观世界”的波澜中成长。或许在外界看来,中鼎已经是一个颇有规模与成就的企业了,但胡立俭认为她“穷困小”。一方面是在物质层面上,底子薄、负担重、规模小。中鼎国际脱胎于萍矿,成长于江煤,发展于市场,成立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在思想观念上,思想穷,观念陈旧,不仅仅是困难,更多的是困惑;不仅仅是单位小,更重要的是格局小。这正是胡立俭一直坚持中鼎国际要走出去“观世界”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中鼎国际生于小地方,但可以有大视野;是小单位,但可以有大舞台;作为万千企业中的一支,中鼎人是小人物,但可以有大格局大思想,甚至大智慧。
中鼎是国有企业,必须合法化、规范化;是建筑企业,必须专业化、市场化;是外经企业,必须属地化、国际化,但不管怎么“化”,必须有文化,思想才不会僵化,行动才不会僵化。胡立俭坦言有自信且自豪放之国内不输于他人的就是中鼎的企业文化。中鼎包含四大文化基因:一是湖湘文化,中鼎脱胎于萍矿,而萍矿前身是安源煤矿,安源煤矿工人大多来自于湖南,有湖湘文化的基因,叫做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二是煤炭文化,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三是红色文化,以前叫革命精神,现在称为改革创新精神。四是海洋文化,二十多年海外创业历程,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赋予中鼎开放包容,冒险担当,诚信创新的海洋文化基因。多元文化在中鼎融合,也许不完美,但是很真实。中鼎生于斯、长于斯,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在经历和阅历中顿悟自己的心神。从“三个有利于”准则和“四特”精神,到“六大核心理念”,都是在自身长期的创新创业实践中生长、凝结出来的,是中鼎人骨子里的“信仰”。
谈及老大难的“国企改革”,胡立俭观点鲜明坦率:必须改,且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来完成。中鼎国际改革改制之路虽一波三折,“恋爱”谈了一大把,至今还没有“结婚”,但从未放弃过努力。更难得是中鼎在国企体制改革一时到不了位的情况下,积极地在机制上进行转变和创新,倡导在法律框架内、道德底线上,凡是有利于项目、有利于员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都可以去改革,去创新。比如项目经理责任制,超利润分成,极大调动了项目经理及其管理团队的积极性。还有国外项目大力推行属地化管理,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也有效地推进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正是这些创新和转变给中鼎带来了企业的生命力红利,年盈利1.2亿元利润。中鼎国际将在省能源集团的领导下,按照省政府、省国资委的战略部署,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民营资本参与企业改制,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与高度再造,如能改制成功,中鼎国际定能成为国际建筑承包市场上“赫赫有名”的江西力量。
基于“世界对于自己的看法”远重要于“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之认识,作为走出去企业的领导者,胡立俭呼吁“绿色走出去”,认为“走回来”比“走出去”更重要,也更难。中国改革开放36年,很多企业成功“走出去”了,但是没能“走回来”。或海外出事故了,安全没有“走回来”;或降低施工和产品品质,管理和品牌没有“走回来”;或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健康没有“走回来”;或项目亏损没赚钱,效益没有“走回来”;或破坏了生态环境,文明没有“走回来”;又或是融入不了驻在国,文化没有“走回来”。所以,“把住方向、锁住底线、抓住机会”应是“走出去”企业和企业家们需要具备的一项最重要的技能和素质。
因此,对于中鼎国际“走出去”道路的自信,胡立俭如是说:不管你愿不愿意走,都必须走出去。当下要把“义无反顾走出去”改成积极稳妥的理性走出去,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虽然宏观经济这么惨,行业企业形势这么困难,但一定要有理想主义情怀,在我眼睛里是市场无限大,机会无限多,政策相当好,关键靠创新实干,以及好的体制机制。未来,中鼎国际是要追寻“鼎立世界”的梦想,做“百年老店”,做“剩下的”企业,要把跨国经营公司做成跨国公司,真正从中鼎国际做成国际中鼎
3种常见头痛类型的特点这10常见种病其实绝大部分不用治别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