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7月起,深圳在广东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对口帮扶汕尾。11月,在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省委省政府调整强化珠三角地区对粤东西北地区的对口帮扶,深圳市依然与汕尾牵手,但帮扶内容已从最初单一的扶贫开发“双到”扩容到经济社会建设的七大方面。近日,深圳商报记者随深圳报业集团联合采访组深入汕尾,通过聚焦深圳汕尾两市新一轮全面对口帮扶工作,找寻促进两市互利共赢的“发展基因”。
汕尾,广东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建市26年;深圳,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特区,今年34岁。汕尾陆路与深圳边界距离不足60公里。年2月,深圳汕尾因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立而结缘。年7月起,深圳向东,汕尾向西,两座城市在新的起点上继续牵手,从最初的扶贫开发“双到”到全面对口帮扶,两市携手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
近日,记者踏足汕尾,在4天的采访中发现,自牵手结缘以来,深圳汕尾两市一直在为“帮扶三问”找寻最佳答案:为什么要来帮扶汕尾?来了汕尾能做什么?走后能为汕尾留下什么?在巧答“帮扶三问”的背后,记者感受到的是两座城市牵手的炽热温度。
一问
深圳为什么要来帮扶汕尾?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派驻汕尾帮扶的深圳干部都会提到“帮扶三问”。
深圳为什么要来全面帮扶汕尾?
让我们把历史的节点拉回到年7月26日。在全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是关系广东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我们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坚持继承和创新,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
众所周知,广东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一直是珠三角地区,过去对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更多是从扶贫的角度去推动。现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广东要实现更大的发展,不仅需要把珠三角地区这一个增长极继续做优做强,还需要把粤东西北地区培育成新的增长极,共同支撑我省经济长远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发展起来了,广东的经济就有了两个强劲的发动机,才能全面增强我们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巩固华南地区区域经济中心地位。我们要把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作为一个关系全省发展的战略,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实现广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广东的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胡春华书记的话高屋建瓴。
在进一步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帮扶汕尾有了全新的视角和前进方向。
从今年初到现在,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先后7次、市长许勤先后6次通过走访汕尾、召开两市联席会议等形式,专题研究对口帮扶工作。“帮扶汕尾是深圳的分内事、自家事”,在每一个事关对口帮扶的场合,王荣都会这样强调。对口帮扶承载着深圳“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真情。
走进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展现在记者眼前的首先是深汕两市全面对口帮扶的愿景和路径。对口帮扶工作全面升级后,深圳在对口帮扶的两个城市河源和汕尾分别成立总指挥部,各选派一名正局级干部担任总指挥并兼任当地市委常委、副市长。年12月23日,在深圳贸促会工作了8年的何学文同志到汕尾走马上任,担任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并兼任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长。他用一个“怕”字来形容当初接到这项重任的第一反应。“之前我并不了解汕尾,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汕尾被许多人贴上了‘神秘’的标签。我怕胜任不了这项重任,怕打不开工作局面”,何学文坦言。半年过后,他认为自己来对了,在他眼里,“汕尾后发优势突出,大有希望,很有干头”。
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产业园区组组长王涛用了两个“想不到”来形象自己到汕尾工作后的心情:一是想不到汕尾的资源和生态这么好。有中国四大渔场美誉的汕尾,面向南中国海、背靠珠三角,地处深圳和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据守珠三角城市群与东南沿海城市脉络相连的咽喉地段,水路距香港81海里,深汕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乘厦深高铁从深圳到汕尾仅需40多分钟。二是想不到汕尾这么穷,年人均GDP水平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汕尾发展的这种落差,给创造性开展深汕对口帮扶提供了历史机遇。
“升级版”的对口帮扶,并非简单的“施”与“受”,而是谋求一种双方互利共赢发展的格局。当汕尾市的资源、生态、劳动力优势与深圳市的技术、管理、资本、体制机制优势相结合,构建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分工协作体系时,收获的必然是“1+12”的奇效。
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科学发展进程中,汕尾的“后发”正在日益转化成为一种强大的优势。
深圳对口帮扶汕尾,为汕尾在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加速度,也为深受四个“难以为继”之困的深圳本身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企鹅帝国”的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安视、晟火科技等纷纷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安家落户,投资60亿元的大中华金丽湾度假村已在红海湾开工,招商集团、盐田港、深圳水务集团、深圳燃气集团、深圳市龙科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深圳企业已把拓展的触角伸进了汕尾。深圳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在东进汕尾中得到了质的提升。
实施振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战略,通过政府有形之手主动引导市场无形之手,继而在对口帮扶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两只手”的良性互动,已经为深圳为什么要帮扶汕尾提供了有力注解。
二问
来到汕尾能做什么?
深圳干部来到汕尾能做什么?这是对口帮扶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汕尾,已不再是单向的扶贫,也不局限于单一领域的合作开发,而是以发展经济为主导,在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新城建设、社会民生事业、扶贫开发“双到”、融入珠三角发展、改革开放等多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对口帮扶。
蕴含创新基因的深圳经济特区,能否铸造一个对口帮扶的“深圳样本”,考验着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每一个对口帮扶干部的智慧。
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印制的名片背后印着一句话:“把对口帮扶当成自家事来办”,这是市委书记王荣对每一位深圳帮扶干部的要求。
目前,从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到深汕特别合作区再到汕尾各县(区)、村,深圳共有多名干部参与到对口帮扶工作中。多人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微不足道,但当多个特别能战斗的智者勇士组成的“加强连”驰骋在汕尾这片热土上时,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全面帮扶,主战场是促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承载着省委省政府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珠三角带动粤东西北发展重任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当然地成为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汕尾全面融入珠三角的桥头堡。
深圳向东80公里,就是总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比原深圳经济特区的面积还大一百多平方公里。深汕特别合作区以巨大的能量撬动了汕尾的新一轮发展。今年开始,合作区步入了快速发展通道。4月28日,深圳汕尾两市在汕尾联合主办招商推介会暨重大项目开工仪式,合作区与华润(集团)公司、清大生物科技、清华同方科技、南京建工集团等公司签订了19个项目投资协议,签约投资总额达亿元。6月24日,在深圳召开的年第二次招商推介会上,合作区与深圳水务集团、深圳燃气集团等20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签约投资总额达40亿元。“每一次招商引资活动都有一批项目推介、一批项目签约、一批项目开工,通过这些活动倒逼各项工作抓落实”,何学文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采访组走进深汕特别合作区时,看到的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占地9.6万平方米、20万台服务器、总投资20亿元的省重点项目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业务楼的外墙已装修完毕,正在加快数据机房建设,预计今年投入使用;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对面的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已经破土动工;大百汇生物科技园土建工作即将完工;瑞和产业园一期项目宿舍楼工程主体完工……
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林良沛感慨地说,置身合作区仿佛又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深圳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目前合作区在建项目达到15个,投资总额亿元。今年以来,合作区先后对接多批次0多家企业投资洽谈,达成投资意向项目近60宗,投资领域涵盖电子信息、手机平板、生物医药、医药器械、科技孵化器、商贸综合体、市政配套等领域。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这个火车头的带动下,深圳四个区对接帮扶汕尾四个县(市)共建的产业园也进入实质阶段,罗湖区与陆丰市、龙岗区与海丰县、光明新区与汕尾城区、坪山新区与陆河县结对,全方位开展帮扶,并把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4个园区已全部向省经信委申报了省级产业转移园,其中,陆丰、海丰产业园已取得省产业转移园认定“路条”,城区、陆河产业园预计将在近期可以取得“路条”。省政府也已同意对以上四个区县共建产业园区各给予扶持资金万元。
“心无旁骛向西发展,更加主动融入珠三角”,这是胡春华书记对汕尾发展寄予的厚望。深圳在对口帮扶中一直努力为汕尾“融珠”寻找一条捷径——把汕尾这个“亲戚”拉进深莞惠这个“珠三角”开放度最高、辐射力最强的经济圈。令人欣喜的是,近日省政府同意汕尾市按“3+1”(深莞惠+汕尾)模式参与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参与相关联席会议,按照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的原则确定相关合作事项,承接深莞惠地区辐射转移。
在“双到”工作上,我们同样看到了颇具深圳特色的扶贫范本:
——以科技创新为己任的深圳市科技创新委给对口帮扶的陆丰县八万镇新葫村“插上科技的翅膀”,组织深圳爱心科技企业为新葫村装LED照明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卫星天线接收器,建设先进灌溉示范基地、生态环保公厕,甚至为村里的小学捐赠一台3D打印机,以激发孩子对科技的神往。
——市规划国土委从深圳调来遥感测绘飞机,对陆丰县潭西镇,尤其是对口帮扶的该镇东山村的闲置土地进行测绘,制作高比例尺地形图,掌握了东山村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整体情况,并依此制定出涵盖产业发展在内的多项帮扶内容的东山发展整体规划,初步实现为当地“勾画一幅发展蓝图”。
——深圳国资系统的产业帮扶超越“一村一品”模式,上升到镇、县、市级层面去谋划和推进。根据当地海洋资源丰富,地理优势明显的特点,国资系统主要依托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加紧推进由广东省盐业集团主导的三倍体牡蛎海洋养殖项目。广东盐业集团项目方已初步确定在陆丰市碣石镇投资万元建立一个面积亩的养殖基地,10条生产线年利润约0万元。如果项目能成功落地建成,能确保国资系统的9个帮扶村每村年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左右。
——海丰县工作组集中25个村的政府扶持资金万元,在梅陇镇择地建设扶贫奔康产业园,集租赁、培训、贫困户就业等功能,回收物业租金后按所占股份分配给各贫困村作为集体经济收入,以保障村集体经济收入长期可持续增长。这种模式得到了朱小丹省长的充分肯定。
一年来,深圳市各委办局和四个区共帮扶汕尾市90个贫困村和户贫困户,已到位帮扶资金2.7亿元,实施帮扶的村项目个,户项目个。在今年5月份全省组织年度考核,全部深圳帮扶村都以“优秀”成绩通过,平均得分.9分,全省排名第二。
“帮扶工作突出重点,开好局、起好步,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帮扶效果,可以提振汕尾深圳两市干部群众的信心。”汕尾市委书记温国辉在汕尾对接深圳帮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一个侧面回答了“帮扶三问”中的“来到汕尾能做什么”。
三问
走后能给汕尾留下什么?
对口帮扶,是一项阶段性工作。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有着明确的愿景:到年,汕尾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年翻一番,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若干年后,当产业园区经济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民生福利水平有效提升、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这五大量化考核指标一一实现时,也意味深圳汕尾两地的全面对口帮扶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4天的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作为被帮扶对象,汕尾人并没有坐着“等靠要”,而是以“共同体”的角色主动对接工作。
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产业园区组组长王涛告诉记者,开展工作几个月来,自己常常被汕尾人的执着所感动。汕尾许多领导干部经常在凌晨一点还打来电话,请教或询问有关帮扶事情。“他们对改变汕尾落后局面有着强烈的愿望,迫切希望能为自己的家园做好更多的事情。”
在陆丰县八万镇新葫村,记者同样感知到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追求。儿子在深圳做房地产老板的新葫村村支书范金其已过花甲之年,他放弃在深圳的舒适生活和老伴回到老家,为新葫村的脱贫致富不辞劳苦,在扶贫“双到”工作中,范金其天天开着他的雷克萨斯行走在村头村尾。
始于去年7月的汕尾“四大行动”(平安建设、招商引资、政务整治、形象提升)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围绕城市发展的新定位,结合城市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汕尾市以近乎苛刻的要求逼着自己稳步前行。
“任何扶持帮助都不是等出来的、喊出来的,而要干出来、动起来!”汕尾市长吴紫骊在汕尾对接深圳帮扶工作会议上的这句话就像吹响的号角,激励着汕尾人在对口帮扶中主动前行。
“机遇从来只眷顾有准备的人。我一直强调,我们要别人帮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让别人觉得你值得帮。”汕尾市委书记温国辉告诉记者,当省委省政府指定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实力20多倍于汕尾的深圳老大哥来到家门口帮扶汕尾时,他要求汕尾各级干部深省三个问题:我们有没有准备好?我们有没有主动做好工作?我们有没有树立“共同体”意识?如果没有,人家凭什么要帮你?!“我们必须明确,是人家来帮扶我们,我们才是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和抓落实的主体。汕尾的各级干部一定要强化对标意识,深圳对口帮扶汕尾要跟深圳对口帮扶河源、广州对口帮扶梅州、东莞对口帮扶韶关等组合、‘共同体’来对比,这样才能见高低,才能推进工作。在竞争意识方面,深圳是先进地区的标杆。”
若干年后,深圳帮扶“专业队”走后能给汕尾留下什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从深圳承担对口帮扶任务以来,无论是对口河源还是湛江,乃至今天的汕尾,市委市政府一直坚守一大理念:帮扶当地增强造血功能,留下长期见效的成果,留下经济特区的优质发展基因,并把这些基因深深地植入到当地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骨髓之中,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家互相依靠、互相需要。
记者离开汕尾时,何学文副市长说的一句话依然萦绕在耳边:“我们要向对口帮扶工作做得好的城市学习,希望通过创新工作实现赶超!”相互赶超,比着前进,我们乐于看到这样的赶超,因为这就是深圳经济特区34年来最宝贵的成长基因,这也是振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最强基因!
白癜风可以治愈北京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