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专家研讨推动 常住居民市民化
(/董思)如何为非户籍居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在昨日由深圳市社科联主办、马洪基金会承办的“推动深圳常住居民市民化”沙龙上,来自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民间研究机构等领域专家围绕该话题进行讨论,现场专家认为,深圳应当在全国发挥示范作用,率先向市民实行均等的公共服务,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
预会专家认为,目前社会上对农民工市民化存在认知缺点。需要认识到的是,一个农民工入户,意味着享受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这就要增加住房、幼儿园、学校、医院和公共设施,拉动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农民工安家立业,隨迁配偶、父母、子女,必定扩大消费需求。因此,解决常住居民是改良民生、扩大内需的有力措施,在政策制定上不能为农民工市民化设置太高门坎,要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
“深圳常住居民市民化,也就是解决常住人口的户籍问题。”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徐景安指出。他认为有序推动深圳常住居民市民化,应当把向全社会向全部居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真正作为党和政府的理念与目标,在年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解决农民工市民化,享受公共服务的同等权利。他希望农民工市民化能纳入“10三五”计划,中央财政成立专项基金支持地方,深圳作为改革之地,应当最早向市民实行均等的公共服务,最早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
深圳大学教授马敬仁也发表了观点。他表示,常住居民市民化需要有序推动,除公共政策上为居民提供均等服务外,还需要常住居民在本身素质上实现“市民化”,保证市民的权益,必须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权利的行使中,让市民有充分的参与和相应的保障制度。
如发现文字有误,或有任何疑问,请发邮件至caiwj
。版权归马洪基金会所有,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并保存版权信息。
马洪基金会ID:szmhf01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治疗白癜风用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