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简
介
胡春良,男,山西夏县人,铸造工程师。《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杂志通讯员,中国铸造协会媒体联盟通讯员。在《中外文化交流》《ChineseandForeignCulturalExchanges》《文化交流》《雕塑》《中国雕塑》《城市雕塑》《上海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画界·工艺美术》《海峡工艺美术》《深圳工艺美术》《现代工业经济与信息化》《铸造》《CHINAFOUNDRY》《铸造技术》《铸造工程》《铸造设备与工艺》《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金属加工(热加工)》《现代焊接》《今日铸造》《未来铸造》《铸造纵横》《铸造工程师》《商业文化》《文化产业》《中国风》《诗中国》《外来工》《大西北诗人》《梧桐山诗刊》《圣地诗刊》《山西旅游》《山西文化》《中国文化报》《山西日报》《三晋都市报》《山西商报》《山西青年报》《太原日报》《生活晨报》《运城日报》《黄河晨报》等数十种报刊杂志发表论著、报道、诗文千余篇;诗文获“纪念安徒生诞辰周年国际征文诗文类作品”三等奖,“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炎黄杯国际诗书画印艺术大赛银奖”等全国各种大奖,并被入编《中国当代诗典》《中国实力诗人诗选》《中国网络位最具影响力诗人名作经典选刊》《中国最美爱情诗选》《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等书籍。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山西卷》、国家开放大学教材《艺术铸品鉴赏与制造技术》《中国铸造发展史》等专著的编写。
散文
羊肉胡卜:家园的味道
羊肉胡卜是山西省运城市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也是最具黄土家园味道的美食人文之一。“胡卜”指的是一种死面饼子,“羊肉胡卜”通俗地讲就是死面饼子和羊汤烩制而成的美味,尤以运城北相镇的最为著名,故又称“北相羊肉胡卜”,距今多年历史。目前已遍布河东城乡,成为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是运城市旅游文化的特色名片之一。
作为驰名的北相羊肉胡卜的起源,据说与著名的戏剧“二进宫”有关。“二进宫”是一部反映明代宫廷斗争的历史剧。明穆宗朱载厚死后,李良企图篡位,皇后密召徐、杨二人进宫,欲把太子交与二人带出宫。杨派人去蒲州搬兵却走漏风声,李良派兵追到泓芝驿。北相镇的路老汉在泓芝驿卖炊饼,一位后生冲进他的席棚喊救命。后生一路上饱受风寒病倒了,高烧不退。路老汉心急无招,把炊饼用刀切碎,抓起一块羊油放进锅中,趁热放进大料,再投入一把潞盐加水烧开,把炊饼加入烹好倒进碗中,趁热喂下。半个时辰后,后生高烧渐退,赶往蒲州搬兵救驾。事后,这位后生找见路老汉,见面就拜,唱道:“你让我吃的真是护国良肴啊!”路老汉听不清后生的南方话,把“护国”听为“胡卜”了。
其制作方法是:把烙熟的白面薄饼切成丝条,加鲜羊肉汤煮成,再加香油、葱花、红辣椒面等调料。味道清爽,油而不腻,滋补身体,为当地群众性的名吃佳品。所需食材有羊汤原材料、胡卜(面饼子)、羊肉胡卜调味料。
制作羊肉胡卜,最关键的是羊汤,羊汤的鲜美取决于羊肉的选择。运城人熬制羊汤一般是选出肉在30斤左右的羊宰杀,这样的羊肉鲜嫩,熬好的汤香味醇厚。熬汤时要注意大火烧滚,小火焖至羊肉熟烂,瘦而不柴,肥而不腻。
把烙熟的白面薄饼切成丝条状,加鲜羊肉汤煮烩,再调以香油、葱花、辣椒等调料,口感油而不腻。关键是死面饼,即不加发酵粉制成的饼。死面和好后,擀成薄片,刷一层食用油,刷油的目的是让饼起到分层的作用,饼子煮到羊汤里能吸收羊汤的鲜味。先用油爆香锅,再放入熟羊肉,油必须是羊絮油(羊脖子地方的油)。调料中所用的食盐必须是运城本地的潞盐。辣椒油是不可少的提味品。
胡卜好吃不好吃关键在羊汤的熬煮,这是也十分讲究的。选用羊前腿肉用清水洗净,用刀分剁成大块。锅里放入足量冷水,放入羊腿肉,大火烧至水开表面飘起浮沫,把羊腿肉捞出,用温水冲掉羊肉表面浮沫备用。将处理好的羊肉放在电压力锅中。加入足量冷水没过羊肉,放入生姜片和葱,花椒粒放在香料罐内放入锅中。盖好锅盖,煮至羊肉熟烂。电压力锅炖肉汤只是加快肉类的成熟时间,熬好的汤汁清澈不够浓白,此时,把羊肉连汤一起移到砂锅,继续煮至20分左右使汤汁浓白,羊肉汤就熬好了。
胡卜(饼子)的制作与煎制也是重要一环。将饧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0.5-1cm厚的大面片。用刷子在饼皮表面均匀刷一层食用油。均匀的撒一层食盐。两只手握着面片的一端,一边向两边抻拉,一边把面片卷成长条状。长条状的面片扭成圆形面墩。用擀面杖把面墩擀成圆饼皮。平底锅放火上烧热,倒入少量食用油。做好的饼皮放入锅中,小火煎制。煎到一面金黄,翻面再煎另一面。煎到两面金黄,出锅。
大河之东,山西运城,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典型区域,田园牧歌,耕读传家,羊肉胡卜是人们家园的味道和情感,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回味绵长。
(责编:艾玲)
链接:
胡春良
黄土风情的民间文学经典:万荣笑话(散文)
胡春良
司马光和夏县三贤庄(散文)
胡春良
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特色传统名吃——稷山麻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