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坡”
南昌最早的城是“灌婴城”,大约在今天湖坊乡的黄城村。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命颖阴侯灌婴“渡江定豫章郡”,以御赵佗,进而平定南方。灌婴定南昌为郡治所在地,在南昌筑城,此城是筑土而成的土城。
唐贞观十一年(公元年),建筑南昌新城,临近赣江、抚河,史书记载“豫章县自灌城移置东湖之太乙观西”。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年)和宪宗元和四年(公元年),曾两度扩建南昌城。如此格局,一直延续至年4月南昌城墙的拆除。解放以来,南昌市的区域迅速发展,人们习惯把唐以后建筑的南昌城称之为“南昌老城区”。
唐以后建筑的南昌新城,虽然地处赣抚平原,但是绝对不可能“一马平川”。城内河道沟渠纵横、湖塘星布,坑坑洼洼,丘岗土坡众多,因此,以“坡”为名的街巷比比皆是,以致于成为南昌地名的一大特色。
现在,人们大概很难感觉到老城区的丘岗土坡,但是,在我们这些老南昌的记忆中,原来的小街小巷甚至大马路,很多地方都是有坡度的。那时候,人力板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南昌搬运公司”拥有上千辆的板车。在大马路上常常可以看见近百辆的板车排成绵延数里的长龙,煞是壮观。每逢上坡的地段,需要好几个搬运工人同心协力才能把板车拉上坡顶。
父母和老师都教育我们,看到搬运工人拉车上坡,一定要帮忙推一把。所以,帮搬运工人拉车是我们在上学、回家的路上常做的事。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道路的年年翻新改造,成片的民居拆除重建,因此,原来的“坡”再也不存在了,只留下了带有“坡”字地名。
民谚所说的“十八坡”,其实只是泛指,不是确数。据史料记载和地图标记,自古至今南昌有“坡”字地名有32个。
以《南昌市地名志》为依据,整理如下:
凤凰坡(又称上凤凰坡、下凤凰坡。在今中山路西端北侧)、
傅家坡(今名傅家坡巷)、
骆家坡(在广外茅竹架附近)、
戴家坡(今名为戴家巷)、
十家坡(今统称十字街)、
总镇坡(今中山路西段、统称铁街)、
铁树坡(今统称十字街)、
十八坡(今前进路中之一段)、
槐树坡(后名槐树巷,今统称邓家巷)、
帅家坡(今爱国路)、
乐家坡(后统称高家巷今滕王阁对面)、
砧头坡(今统称犁头咀街)、
金鸡坡(在今广场东路、金盘路旁,附近有一街名称坡头街)、
桃树坡(在都司前街口)、
跃龙坡(在古跃龙桥(高桥)南端)、
灌木坡(在蓼洲街附近,该处有一街称“坡头上”)、
煤炭坡(有两处,故应称两个坡,一在煤炭街;一在三眼进,校厂东巷附近)
“凤凰坡”得名于一段历史。明万历十五年(公元年),南昌知府在此高坡立碑刻石,曰:“凤凰坡”,取义于上古诗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岗。”“西岐有凤,鸣于昆岗。”
作者介绍
黎传绪男年12月31日出生汉族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地方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省省情教育专家、江西省高等院校名师、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小组成员、南昌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0年来致力于南昌地方文化的研究。其学术成果在我省及全国语言文字界颇具影响。
江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治疗白癜风的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