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

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商报_商报特点 > 商报内容 > 成都商报采编手册二

成都商报采编手册二

发布时间:2016-11-22 2:33:17   点击数:

成都商报采编手册(二)

第五章写作基础

一、先定标题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记者首先确定报道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并据此

写下标题。

新闻标题不是编辑的事,记者首先应该确定自己的、稿件的标题。写下标题就是确定新闻稿件的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写作。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二、新闻体裁

记者要对新闻体裁心中有数。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和价值判断,记者要确定所写的是:消息、通讯、特写、综述、特稿。

三、优秀的导语

优秀的导语满足两个主要条件:抓住事件的实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导语的基本类型分为直接式导语:立即告知读者报道中最重要的内容;延迟式导语:通过暗示报道的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

大部分消息报道应该采取直接式导语。在通讯、特写、特稿中,一个精彩的细节、一个动人的场景、一句有力量的话语,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

具体采用什么导语,记者应根据报道题材内容和体裁方式而定。

四、报道结构

新闻报道的一般性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倒金字塔结构要求记者将最重要、最新鲜的信息首先报道给读者。如果报道的开头两三段还没讲述清楚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读者将不会再阅读下去。

新闻写作要求主题明确、逻辑严密、结构紧凑、文字简洁清晰。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切忌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读者不会喜欢不知所云的报道。

五、词语使用

名词:写下明确而具体的名词。

动词:尽可能多地使用动词、特别是行为动词,让报道足有动态感、层层推进的节奏感。

副词:不要使用太多副词修饰动词。

形容词:不要堆砌大量形容词。尽可能删除形容词,不管这个词语多么精彩。特别注意带有情绪性的形容词。

六、故事化写作

故事化写作,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方面作用越来越大。记者要努力运用自己采访搜集到的场景、细节、对话等材料,讲述一个完整流畅的故事给读者。

为保证故事的流畅和读者阅读时的亲临现场感,记者在行文中应尽量隐身。尽可能少用记者在现场看到、记者听到、谁告诉记者说等说法。只要材料真实准确,应该直接用这些材料为读者展现故事情节和现场画面。

细节是故事化写作取胜的要点,记者必须确保所有细节的真实准确,绝不能为可读性编造、推测、臆想细节。

七、事实与观点

新闻报道要求记者运用事实材料写作,在新闻报道中切忌记者自己发表观点,展开议论。

采访对象的意见、观点可以成为报道的一部分,但要注意观点的平衡性。

记者对报道事件、人物的感受、感想,可以用记者手记单独写作。记者手记也重在运用事实,不应随意对事件、人物展开点评,无论是褒扬性或者贬低性评论。

成都商报有单独和专门的评论版面和栏目(如编者按等),发表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现象的评论。

八、直接、间接引语

使用直接引语让报道内容更真实更准确。记者在写作中要尽量用好直接引语,在事实要点和关键观点表达上,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注意不要整篇报道铺满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必须是采访对象确实说过的原话,切忌为了方便,把被采访对象没有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推测出来。当事采访对象不予承认,会让报道陷入被动。

间接引语让报道写作更灵活,但注意这些间接引语必须是采访对象的原意,要准确把握应用,不要添油加醋或者进行曲解。

使用引语应该明确、具体地指明说话者身份;必要时提供引用的背景或环境。

九、语言风格

新闻报道要求通俗易懂,文通字顺,因此在风格上应该像说话一样,让报道亲切随和,具有人情味。

可以适当引用方言俚语,但要谨慎,并确保读者能够理解。

切忌咬文嚼字,玩弄文字游戏,故作高深。

十、尊重人权注意隐私

新闻写作中注意尊重他人的个人权利,注意不要侵犯他人隐私。

在司法类报道中,应根据司法程序的进程确定。未经法院的宣判,涉案人员都只是犯罪嫌疑人、涉案行为都只是涉嫌;不要将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称谓组合,如“骗子某某”“强奸犯某某”等。

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特别是负面、犯罪、诉讼等报道,对其身份信息的透露要特别慎重。除非有特殊的必要性,通常情况下,有关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负面、犯罪、诉讼等报道不应指明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年龄、住址、容貌等等。

除非有特殊的必要性,遭遇性侵犯、性犯罪的受害人的身份信息不应透露。

不应采用歧视性用语,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词语,如聋子、哑巴、瞎子、残废(应为聋哑人、盲人、残疾人)等。报道中避免出现丑化个人形象的词语,如“流氓”“泼妇”等。

针对名人、公众人物,若非存在违法、侵犯公众利益的情况,对他们的私人言行的描述,必须保持谨慎。

不论是针对名人、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人物,记者在写作中不应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好恶,对他们展开道德性攻击和舆论审判。

对于灾难和不幸事件中的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描述,在写作中也要保持必要谨慎。

十一、整体格调

新闻报道应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及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精神。因此写作中要坚决清除浮华媚俗、低级无聊的内容;不鼓吹享乐主义、利已主义、拜金主义,不宣传消极人生观;避免猎奇倾向,不对特殊、奇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随意报道和炒作;不报道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情节和内容;不简单寻求感官刺激,一味取悦读者。对犯罪新闻,不渲染暴力和血腥场面,不说细描写犯罪分子的作案细节和反侦查手段。对于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和攻击社会的言论,不能如实照录。

十二、消息来源的使用

诚实:提供有关消息来源的信息时必须诚实,不欺骗造假。切忌谎报消息来源的数量,无中生有,以少充多。

透明:尽可能向读者提供有关消息来源的信息,以便读者对消息来源有具体明确的认知。对消息来源及其提供信息的可信度能有所判断。报道中尽可能写明被采访对象的真实姓名及其他信息,包括年龄、身份、职务等等。被采访机构、单位的准确全称。第一次出现应该使用全名、全称,后面出现可以使用简称。简称不应引起误解和混淆。

多源核实:在写作中也应该遵循多源核实的原则。写作中尽量运用多个消息来源相互佐证报道中的信息。

匿名消息来源使用原则:如果报道中不得已使用匿名消息来源,记者在写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1.来源可靠,信息准确而重要;2.不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观点、推测,尤其是攻击性言论或者偏见;3.基于匿名消息来源的报道尤其需要反复核实,报道中尽可能写明其他能够证明匿名消息来源及其提供信息可靠性的信息;4.说明消息来源要求匿名的原因或动机,解释记者为指明消息来源所做的努力。

关于拒绝:有的消息来源和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记者应写明他们“拒绝采访”“不愿表态”等等,必要时写明记者为寻找和采访他们所作的努力。

十三、数据使用

新闻报道中,用数据传递信息一直是一种重要手段。

使用数据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列举只有七项”的情况。

对于一些重要的数据、显得蹊跷的数据,尤其保持高度谨慎,多做核实。

在一些统计性报道,需要用一系列数据来勾勒描绘,但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最好是将数据个性化、案例化。

十四、注解

不少报道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要引用专业术语。记者应为这些术语加上注解,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十五、背景资料

在一些重要和较为复杂的报道中,为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报道内容,记者应该尽量写明背景资料,比如政策出台背景、法律规定、重要的文件(资料)内容、人物简介等等。背景资料既可以写入稿件正文,也可在正文后单独、专门列出。

十六、署名规范

在目前的网络传播环境下,应尽可能将“成都商报元素”植入文内。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名“成都商报讯(成都商报记者某某)”,通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名“成都商报记者某某”。除署名规范外,还可巧妙地在文中强化“成都商报”元素,如“某某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成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等。本报记者自外地发回的稿件,还可写明发稿地点。

十七、自我核查

对于报道的核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确认日期的准确;确认数据的准确;确认人的姓名、身份等信息,确认政府部门、机构、公司等全称,以及这些信息是否前后一致;确认遵循了真实准确、公正客观原则。

(待续)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北京哪有看白癜风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lahglory.com/sbnr/2703.html

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