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罗洁琳董思
去年上半年,市消委会共受理预付式消费类投诉宗,被投诉的企业涵盖驾驶培训、非学历教育培训、美容美发等多个行业。其中,驾驶培训行业投诉量最多,占30.6%。随着近年来“驾照热”,驾校培训市场混乱,“霸王条款”屡见不鲜,“潜规则”盛行,成为诚信缺失的“重灾区”。记者在市消委提供的部分投诉案例中发现,这些驾校培训服务存在欺骗性诱导销售、货不对板、合同诈欺、教练私自谋取“红包”,甚至“坐地起价”等现象,成为诚信兴商的“重灾区”。
教练态度恶劣公然谋取红包
深圳市民韩小姐于年9月在深圳天泓驾校报考了驾驶员培训,年12月19日后开始练习科目三。而从科目三第一节课开始,教练周先生就通过暗示和明示向学员索取“辛苦费”,诸如“教你们很累很辛苦,需要辛苦费”,“要学会为人处世,付出才会有回报”等等。“如果学员没有‘觉悟’,教练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用带侮辱人格的语言无端斥责学员,态度恶劣。”韩小姐告诉记者。
“国内的培训驾校可能都有很多这种’潜规则’,所以我决定忍气吞声考完。”韩小姐回忆道,教练选择让学员在光明新区的东森考场进行科目三试前练车,而且练车要先交钱,否则就没有练车资格,韩小姐只好用白癜风症狀白癜风终于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