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

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商报_商报特点 > 商报内容 > 穆振祥,深圳特区报自主印刷的头号功臣

穆振祥,深圳特区报自主印刷的头号功臣

发布时间:2021-11-10 16:00:02   点击数:
北京看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年,穆振祥在江泽民为《深圳特区报》创刊十周年题词前留影(穆振祥提供)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第一份报纸,《深圳特区报》是在既无印刷厂也无排版设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当时的特区百废待兴,处处要用钱。曾有港媒报道,时任国务院总理ZZY来深视察时,当地领导曾表示希望中央财政给予支持。总理将上衣两个口袋掏出来说,要钱没有,但我们可以给政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市委书记梁湘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报纸办起来。年6月开始的5期试刊,以及年正式创刊后长达一年半的报纸,都是编辑人员将版样拿到香港《文汇报》,在那里完成排版和印刷的。但在讲到《深圳特区报》的诞生史时,人们往往忽略了该报的早期印刷史,即如何从无到有实现自主印刷的。这里面有个核心人物,即已经退休21年的原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印刷厂副厂长穆振祥。最近一个偶然机会和他聊起这段历史,年逾八十的老穆如数家珍,说了很多我这特区报的老人也不知道的事情。中国第一批彩印报纸人,南下帮深圳年6月19日中午,45岁的穆振祥从北京乘坐一天一夜火车,经广州来到深圳特区报社。这位老北京人从未来过深圳,一时还不适应这里的炎热和潮湿,但当晚就进入夜班,着手解决印刷厂一些令人头痛的故障。彼时,穆振祥是《人民日报》印刷厂彩印车间的骨干,已有20多年的实践经验。老穆说,他是年8月21日应聘到《人民日报》印刷厂上班的,第二天才满18岁。人民日报社那时还是局级单位,下设人事处(现在是正部级单位,下设人事局)。处长是晋察冀过来的老干部,征询新聘63人的入职意愿,穆振祥是极少数愿意去铸字车间的,因而被认为是肯吃苦的年轻人。不久,人民日报社计划购买彩色胶印机,印刷厂选派穆振祥等去北京美术印刷厂(北京新华印刷厂前身)学习,长达三年,已能独当一面。可惜学成归来后,报社因国家三年自然灾害资金和外汇紧缺,暂时放弃了进口机器的计划。直到年,《人民日报》印刷厂才经国家批准恢复引进计划,从日本进口了彩色轮转印报机。我又被派出去学习数月。年元旦,《人民日报》头版首次实现彩印,时值文革,当日头版用了整版的毛泽东主席照片。穆振祥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批报纸彩印工人。当时日本技术人员还在,老穆跟着日本人学习,从此一直留在彩印车间。到了年,他还完成了一项技术革新。当时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更换印刷机的“水胶套”。这是个力气活,女工干不动,而且费时,还耗费外汇。老穆在工作中偶然发现,这个水胶套似乎有点多余,不用它,也不影响走水。他便利用机器闲置时段反复试验,确认完全可以取消水胶套后向领导报告,获得同意。这项小革新还推广到国内其他报纸印刷厂,后来日本人来看了也觉得奇怪。报社奖励穆振祥20元(当时他是三级工,月工资40多元)。印刷厂80年代再从日本购买大机器时,老穆发现水胶套都没有了。年在《人民日报》印刷厂第一台彩色印报机前合影,前排中为穆振祥(穆振祥提供)在香港《文汇报》印刷的《深圳特区报》创刊号早期印刷磕磕绊绊,老穆解决大问题《深圳特区报》是年5月24日正式创刊的,但此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一直在香港《文汇报》排版印刷。且因为不能自主印刷,来回香港折腾,报纸也迟迟未能实现每日出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日报。报纸创刊后,深圳市委常委会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批了多万元,用于为报社建办公楼、宿舍楼和印刷厂及引进印刷设备。年8月,张荣被任命为已经成立的《深圳特区报》印刷厂首任厂长。9月,从瑞典引进的3台“桑那”轮转胶印机安装完毕并开始试机。而此时最缺的就是印刷技术人员。据老穆回忆,当时《深圳特区报》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针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一是派人去香港《文汇报》印刷厂学习;二是请北京新华社印刷厂派师傅来带徒弟;三是从《南方日报》印刷厂请来师傅帮忙;四是派人去《人民日报》印刷厂学习。人才培养从年特区报正式创刊之后就开始了。当年《深圳特区报》印刷厂由一位姓王的副厂长带领7名工人到《人民日报》印刷厂学习,穆振祥负责培训,但他们学了半年就回去了。按老穆的话说,还没出师呢。就这样,《深圳特区报》于年12月1日实现自主印刷,报纸也从当日起改为每天出版,在国内地方报纸中较早实现了彩印。但为节约成本,通常头版都是套红,节假日等特殊日子才用彩色。但在大约一年后,由于新华社印刷厂师傅因故全部撤回北京,《南方日报》排来的师傅干了一个多月也回广州了,剩下的年轻人缺乏经验,机器因掌握不好而总出故障,有时连套红都出问题。报社领导十分着急,便向人民日报社求援,点名要求穆振祥师傅来深圳传帮带至少半年,待能正常出报再回去。这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老穆来深圳的缘由。老穆年6月19日到达深圳后当晩就上班了。当时主管印报的何运滕副厂长介绍说,机器常常发生故障,编辑部意见很大。“好在徒弟还听我话,”老穆说,“我们夜里印报,白天带着徒弟们整理机器,逐步排除了各种故障。一段时间下来,总算出报正常了。”他记得罗妙社长和姜开明总经理为此请他吃饭,表示感谢。还说,穆师傅若不來帮忙,我们说不定又要暂时拿到《文汇报》去代印了。年5月,《深圳特区报》从美国进口的两台中型印报机开印后,美国专家前来考察。左1、右2、右1分别为报社总经理姜开明、印刷厂厂长陆惟宁、副厂长穆振祥(穆振祥提供)上世纪90年代,《深圳特区报》的发行量大增,报纸版数也大幅扩张,印刷产能不够。年又决定引进世界最高端的美国高斯大型印报机。图为签约仪式,前排左1、左3为厂长陆惟宁、深圳特区报社总经理陈君聪,后排中为穆振祥(穆振祥提供)想方设法,留下穆师傅转眼时间已过了半年,但报社仍不愿意放穆振祥回北京。直到年5月初,《人民日报》印刷厂联系老穆并致函《深圳特区报》,要求穆振祥最迟7月初必须回北京上班。而这时,深圳方面已打定主意想把穆师傅永远留下来。这一年里,人民日报社又应老穆建议派来几位熟练修理工,帮《深圳特区报》改造了印报机,节省了一笔外汇。当时《人民日报》印刷厂有一个大型修理车间,能够生产小型印刷设备。接替罗妙担任社长的区汇文亲自找老穆谈话,表示想把他调到深圳来。而老穆在近一年的工作中,也对《深圳特区报》的工作环境有了认同,而且“这儿的工资也比北京高很多”,老穆说。担心对方不放人,区社长又通过副总编陈锡添向他的同学保育钧做工作。保育钧当时是人民日报社的秘书长,后来官至副总编、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他和陈锡添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级的同班同学,且关系很好,往来密切。年保育钧去世后,陈锡添还写了一篇情深意长的悼念文章《半个世纪同学情》。有了这层关系,北京最后也同意放人了,保育钧还征求老穆妻子意见,确认她一家是否愿意放弃北京户口到深圳定居。妻子表示同意。一年后,老穆的档案也过来了,老穆从此便留在深圳特区报社直至退休,年还被提拔为副厂长。老穆为人忠厚,工作勤恳。我来《深圳特区报》工作不久,就和他相识相熟。年他退休后,恰逢《深圳商报》印刷厂进口大型印报机,他被请去担任技术顾问。那时深圳两大报纸还是竞争对手关系,这边的社长闻讯又把他叫回来,说你还是在特区报印刷厂当技术顾问吧。如今,老穆已全退多年,身体不错,每天坚持游泳。但他也有一桩烦心事:他作为副处级干部,当初是按事业编制退休的,却一直未能享受到事业编应有的待遇。他一直想不通:“印刷厂连我总共7人属于此类情况。我们都老了,去年、今年已走掉两人,还剩5人。上面一直说要解决,但却一直入不了事业的池子。究竟要等到何时呢?”年,《深圳商报》引进德国大型彩色轮转印报机后,邀请退休的穆振祥(右5)作为顾问,前去协助安装调试,左3为商报副总编辑冷鸿文(穆振祥提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choushangbao.com/sbnr/14913.html

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