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算上深汕合作区,深圳将至多可释放4.7万亩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
优化存量土地的结构,将成为深圳应对土地不足难题的主要手段。
此次改革,有助于把过去部分工业用地根据实际情况转化成当前最需要的土地结构。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南方周末记者卢宝宜责任编辑
顾策年10月11日,深圳收到一个“政策大礼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年)》(以下简称《方案》)。不过,其中却未见土地扩容方案,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管理上的“扩权”。年,深圳特区刚成立时,土地面积还仅仅是27.5平方公里。根据《深圳统计年鉴》,当前深圳辖区面积已扩大到.47平方公里。不过,在国内四大一线城市中依然面积最小,仅约为上海的1/、广州的1/4、北京的1/8。从此次《方案》的内容来看,相较于向外扩容,优化存量土地的结构,将成为深圳应对土地不足难题的主要手段。1农地放权《方案》提出,支持深圳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第一条就包括:“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虽然自年、年深圳两轮“统征统转”后,深圳已经成为国内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但是仍存在耕地。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年12月末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年12月1日,深圳市还有耕地公顷(5.4万亩),大多集中在光明区、宝安区、坪山区等关外区域。根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严守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这意味着,此次深圳通过审批扩权可以释放的增量建设用地,不包括深汕合作区,最大面积为2.4万亩。如果算上深汕合作区——根据深圳商报的报道,截至年年末,深汕合作区耕地面积为4.6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2.72万亩,深圳将至多可释放4.7万亩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不过,4.7万亩地,约29.1平方公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年12月的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为了吸引全球招商,寸土寸金的深圳一次性就推出了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在这个意义上,在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看来,这次《方案》,比起人们期待的“特大礼包”,更像只是个“小礼包”。永久基本农田铁打不动,增量的土地就相当有限。深圳的用地紧缺,一个关键因素是,5年出台的《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明确了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为平方公里,一下子占到了深圳总面积的近一半。在保护耕地和生态土地这件事情上,自然资源部是总负责人。年8月,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意见的函》,就曾引发人们的期待。里头不仅提到了“支持将国务院授权广东省批准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由广东省委托深圳市批准”,还提到了“支持广东和大湾区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合理优化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各类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一位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