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轴心时代”儒学向何处去?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魏沛娜通讯员吴丽娟
来源:深圳商报
时间:甲午年十一月廿八
西历年1月28日
“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五期日前在深圳图书馆一楼南书房举行。本期继续讨论“儒学”,围绕主题“新轴心时代的儒学发展”,邀请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和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西方研究所所长阮炜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现场由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新担任主持。当晚各位学者畅谈彼此的观点,梳理了新轴心时代下儒家文明的发展等问题。现场观众也仔细聆听,踊跃提问。
“新轴心时代”并非美好构想
什么是“轴心时代”?这个时代的“轴心文明”主要表现为怎样的倾向?代表性的成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首先做了介绍。
“轴心时代”的概念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想把古代文明形态作一个哲学概括,发明了“轴心时代”这个概念。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雅斯贝尔斯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尽管各种文化形态非常复杂,但其思想的动力源泉和最早的观念形态,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段中出现的。
“轴心时代”已成为流行学说
景海峰指出,在中国,这个“特定时段”大概是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这五六百年间,差不多同时出现了一批引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先知、圣贤或伟大的思想家。“比如中国的孔子、老子;在印度产生了佛教、耆那教,有释迦牟尼佛陀,也有像《奥义书》这样伟大的经典;在以色列有很多犹太先知,犹太教后来成了基督教的源头;在古希腊即雅典城邦辉煌的时代,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对后来西方文化有长久影响的大哲。”景海峰说:“年来,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基本上是在这些伟大哲人或先知的思想照耀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当然中间也历经变化,但根本观念或思想体系是受到这批人物的影响,所以雅斯贝尔斯将这个时代称之为‘轴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