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们在日常消费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不可避免要将个人信息留存于各类经营者和组织机构。由于对保护个人信息的责任意识不强、保护措施不足,加之一些经营者受利益的驱使,导致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被泄露事件层出不穷,令人触目惊心。
个人信息保护法共8章74条,在有关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针对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和人脸识别设备等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给出回应,包括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
针对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消费者个人特征用于商业营销的“大数据杀熟”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给予明确禁止,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网络安全所所长刘权对媒体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个人权益的保护构建了基本法律框架,也为相关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了具体的合规指引,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在数据领域的立法体系。
专家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促进信息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了个人信息的权属权益,未来互联网平台利用个人信息需要从用户获取授权,也将在使用、存储过程中承担更多信息保护的责任。
何为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
比如在餐厅吃饭的时候,经常需要扫码点餐,在扫码的时候往往会弹出要求您同意小程序收集信息的内容,其实这个就属于个人信息收集。
再比如在商场或路上时而会遇到扫码送小礼物的,这种扫码过程其实也属于个人信息收集。
再比如交房的时候,物业公司会统计每家每户的联系方式,这也是个人信息收集,都需要遵循这部法律规定。
个人信息处理者可处理个人信息的7种情形:
(一)取得个人的同意;
(二)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所必需,或者按照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和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
(三)为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法定义务所必需;
(四)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所必需;
(五)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个人信息;
(六)依照本法规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个人自行公开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上述第二项至第七项规定情形的,属于特殊情形,不需取得个人同意。但是除此以外,其它的处理个人信息,应当依法取得个人同意。
而且,需要特别注意,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该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充分知情”“自愿”“明确”,这三个关键词缺一不可。充分知情是大前提,自愿和明确是对“同意”的要求,不能误导或诱导。
侵犯个人信息,何种情形会被重判?据央视新闻报道,侵犯个人信息,何种情形会被重判?法律专家岳屾山的分析:买卖个人信息,最高可处7年有期徒刑。公民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公民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住址、生物识别信息以及行踪轨迹等。我国《刑法》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不管出售、购买还是窃取个人信息,达到一定标准都会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京师律师事务所范辰律师则表示,针对电商平台频频出现的“杀熟”情况,《个人信息保护法》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