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

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商报_商报特点 > 商报广告 > 今天,深圳4名抗疫先进个人和1个集体荣登

今天,深圳4名抗疫先进个人和1个集体荣登

发布时间:2021-9-21 13:32:04   点击数: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大会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此前报道:刚刚授勋!今天,为他们刷屏!)

深圳共有4名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1个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和1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受到表彰。

★先进个人

刘磊

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冯永文

医院重症急救医学部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

马鸿雁

深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朱师达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

★先进集体

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侨香社区

★优秀党员

刘磊

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主任医师

刘磊

冲在抗疫“第一线”

每天只睡3、4个小时

提起深圳抗疫,不得不提“医院”。作为战“疫”的主战场,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磊肩负着深圳人的健康。

1月11日凌晨1时许,一对夫医院。检查显示,病人体温高于38℃,肺部有影像学改变,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此前,夫妻俩曾去武汉探亲。

“这是一对高危病例!”刘磊敏感的神经骤然紧绷。虽然当时还没有明确发布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的信息,但作为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主帅、一位长期跟传染病打交道的医学专家,他有着“天然”的职业敏感和警觉。医院马上启动了对这两个病人的病毒检测。医院三级防护,他想的是,如果病毒来了,首先“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我的兵。”

最终,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广东省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广东新冠肺炎防控拉响了第一声警报。

疫情初期,情况严峻。病人一批批送进来,最多时一天有60个新增病例,其中还有大量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1月中旬起,刘磊带领全院多名医护人员最先投入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医院,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3-4个小时。

每天,只要没有安排外出会议,刘磊一定会准时出现在上午10点半隔离病区的“大查房”中。“每天去病房有两层原因。一是去看看病人救治的情况,参与讨论和会诊,这是我作为深圳市新冠肺炎救治医疗组组长的本职工作。二是作为院长,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要身先士卒,院长每天都在一线,对士气是鼓舞,对医护人员是一个带动。”刘磊院长说。

在抢救病人的同时,刘磊也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科研合作攻关,医院重点围绕重症新冠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预警以及发病机制等瓶颈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5月19日,由该院参与的中国科研团队在世界顶级科研学术期刊《科学》发表论文,表示发现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这两种抗体具有进一步被开发成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的潜力,未来有望用于新冠患者临床治疗。

5月20日,以刘磊为首的该院研究人员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胃肠病学》上发表论文,发现新冠肺炎患者肠道排毒期限可长达7周。这些成果,让医院科研水平成为国内“领跑者”,也为科学抗疫提供了支持。

△与钟南山院士远程会诊

在他的带领下,深圳医院的患者救治工作迅速站稳脚跟,节节推进,很快扭转了初期的严峻形势。到3月下旬,仅仅两个多月,便实现了重症、危重症“双清零”,在院病人迅速减少。

冯永文

64岁“挂帅”战新冠

15秒钟救回一条人命

新冠肺炎的战场上,“急危重症”患者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冯永文便是带头“啃骨头”的人。

疫情之初,深圳市卫健委从全市抽调了一批重症医学的“精英”,成立抗击“新冠肺炎”的重症医学专家组,进驻市三院支援。作为专家组组长,冯永文形容大家是:生死线上的突击队。

大年三十晚上,冯永文接到电话,说要立即组织一批ICU专家,赶赴市三院救治重症患者。今年64岁的他,是重症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接到电话后,他脑海里浮现了一些“老战友”的名字,很快便一个个打电话询问对方,愿不愿意“参战”。让他意外的是,没有一个人“打折扣”。大年初一到初四,22名“突击队员”陆续到位,准备在市三院大干一场,当中包括14名专家、8名高年资主治医生,医院ICU。

除了救治患者,医院后,改造病房也是冯永文的任务。

把普通病房改造成ICU、在病房里装摄像头监控病人……在医院的支持下,冯永文用了约2周时间,临时当了一次“室内设计师”,将眼前的问题一一搞定。

“特别是ECMO,通过深圳卫健委的协调,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借到了4台,因为机器的品牌不同,医院甚至把唯一一套耗材借给了我们,而且还亲自送来,这让我非常感动。”冯永文说。

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每一分每一秒都容不得松懈。2月22日晚上10点40分,一位上了“魔肺”的患者的生命体征突然变得不平稳,冯永文接到电话后,马上叫了几位专家,10分钟赶到现场,通过研判,决定要换管路和膜肺。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全国能够熟练操作的医生目前也只有多人。但死神不等人,在冯永文的指挥下,6位医生各自做好手术准备。1位负责机械停开,2位剪管、对接,2位对接时注水、1位应急。最后,仅用了15秒,就成功将管路膜肺更换成功,挽回了一位危重患者的生命。

在新冠肺炎救治中,冯永文和同行们也提出了提前筛查出可能从轻症转为重症、危重症的病例,尽早介入干预治疗的做法,这一经验也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并在全国率先提出重型/危重型患者"四集中"的管理模式,即:集中确诊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治疗;集中重症患者在ICU病房治疗;集中区域先进技术与人员;集中相关先进设备。

马鸿雁

充分发挥警务科技应用优势

实现四个“零发生”

深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鸿雁统筹推进涉疫案件打击、防范境外输入、重点场所管控等重点治安工作,为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治安持续稳定作出突出贡献。

特别是她充分发挥警务科技应用优势,落查重点人员,实现精准防控,为实现卡口确诊病例漏查漏管、重点目标失管失控、公安监所在押人员感染、公安机关内部聚集性感染四个“零发生”的战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歌诗达·威尼斯”号邮轮事件处置中,亲自挂帅,精准筛查出名旅客,及时找到3名脱管重点旅客。

朱师达

科技抗疫的“中国名片”

荣誉之下更是责任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朱师达表示,获得表彰很激动,感谢国家的褒扬认可,“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华大科技抗疫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民营机构积极抗疫取得成绩的鼓励。”

朱师达说,新冠疫情是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挑战,规模化标准化核酸检测是救治环节之前的另一主战场。华大基因核酸检测试剂盒和火眼实验室高通量应急检测体系,在武汉及国内各地战疫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走出国门,广布海外,成为科技抗疫的“中国名片”之一。“科技需要创新驱动,同时以工程化范式实践应用,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方向。”

朱师达(左)和田志坚在火眼实验室外吃盒饭(图片由本人提供)

荣誉之下也更是责任。朱师达直言,华大将在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阵线上继续奋斗,全力打造中国科技硬核力量。“中国抗击新冠疫情胜利是党的领导下全国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全世界的榜样,作为参与其中深有感触的一员,我很自豪。”

第一座火眼落成,中间是朱师达(图片由本人提供)

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侨香社区

“以人民为中心”

打造全链条社区联防联控模式

侨香社区创新实施“党建引领+专业保障+多元参与”全链条社区联防联控“ACT”模式,实现了疫情防控零社区传播、零医护人员感染、零死亡病例。

作为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考察深圳的唯一社区考察点,侨香社区完善的社区防控体系、优良的硬件保障、创新的科技防控手段获得联合专家组高度认可,受到中组部调研组、省卫健委和市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先后被国家卫健委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choushangbao.com/sbgg/1467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