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时间
6月2日下午2点
讲座地点
珠江路号未来城A座6楼会议室
主办单位
南京武陵文化
二楼南书房
协办单位
南京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
伊顿纪德、《优教育》杂志
超星视频
何为美育?
在十八世纪,席勒提出“美育”概念。
“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们先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美育书简》
在中国,较早给美育下定义的人是蔡元培。
“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教育大辞书》
民国美学教育,穿越烽火年代,仁义礼智信,德智体美乐,一路蓬勃。蔡元培倡议美育替代宗教,丰子恺呼吁艺术建国,教材不受党化垄断,出版市场开放竞争,大学者编小课本,音乐、美术读物,多元个性,有声有色。
本次讲座将以民国大先生和国文、音乐、美术老课本为核心内容,以图片、实物、纪录片、动画片形式展示当年声色。让我们拂去百年时光的尘埃,再现这一段美的教育历程。
主讲人:邓康延
曾任《深圳青年》策划总监、《凤凰周刊》主编,现为深圳影视家协会副会长、深圳国民纪录影视公司董事长兼制片人。
出版多部著述,也制作多部获奖纪录片:远征军系列、先生系列、深圳民间系列、教育系列,以及《文武民国》展览系列巡展于两岸三地8座城市,促动民国文化热潮。
1
年,邓康延在腾冲拍摄远征军老兵时,在老玉市场偶然发现了几册民国年间的小学课本,编纂者大家云集。“那些老课本,文字简约,插图拙朴,一下就打动了我。”看多了国殇墓园的悲壮后,他觉得是远征军带来这份温暖馈赠。他在招待所黄昏院落读着课本,一抹斜阳打在百年泛黄的纸上,隐隐觉得肩上有了一份重量。“刚好有报刊约专栏,过去总是以忙推脱,这次一口答应。编辑问‘老课本新阅读’是什么?我说我还没想好,但一定是富矿。”
此后,邓康延开始大量搜集民国老课本。北京潘家园、西安朱雀路、深圳新秀村、广州海珠路,甚至纽约的唐人街、巴黎的旧书市场,都是他流连淘书的宝地。他开始给报刊网络发些老课本及其感悟。从年第14期开始,《读者》杂志为他的“老课本新阅读”连载了三期,数百万的发行量随之引发轰动。《深圳商报》也作专栏连载一年多,深受读者喜欢。之后,专栏结集成书《老课本新阅读》,图是老课文,配以新解读,与读者同往一个明亮俊朗的民国教育。大陆“读者出版社”和港台“天地出版社”分别出版简、繁体版的《老课本新阅读》后,两岸一纸风行。陈丹青看了书后感叹:“民国课本好善良啊。”台湾作家张晓风和席慕蓉,过去与邓康延素不相识,张晓风买了十多本回台送给友人;席慕蓉看了震惊,写了一篇书评《民国初年的奇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石鸥说:“什么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才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就在这里。”
?
邓康延在整理他收藏的宝贝
书籍出版后,邓康延把不断搜到的老课本分门别类,与同伴一起持续以影像、动画片、文章、讲座和展览,向华人圈辐射。
其间,他与团队还拍摄了一系列教育纪录片,《先生》《盗火者》《老课本》,并延伸出《先生回来》展览和讲座,受邀在深圳、北京、南京、杭州、台北、广州等城市巡展,几乎都成当月展览活动参观人数之最。其中自成一格的《老课本展》和《老课本讲故事》动画片,让老人忆念,孩子新奇。
2
年,邓康延出生于西安,父母是支援大西北的知识分子。那年是大跃进,接着又遇上可怕的三年大饥荒。他外婆曾回忆:“食堂领了两碗稀粥,小外孙呼噜噜喝完一碗,又把外婆的一碗喝了。”好不容易上学了,又碰上文革。高中毕业再插队下乡,一年饿了半年肚子。也许,正是那段经历,促使他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北京看白癜风多少钱